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秋瑾-竞雄女侠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七 | |
|
|
§废除科举令 1901年8月29日,清王朝颁布诏令,宣布废除科举制。但实际上科举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被废除,则是从1905年开始的。在1904年5月,清王朝还上演了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闹剧。 随着清王朝所推进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国所遭受的劫难的原因则变得愈发清晰。不无讽刺意味的是,改革的推行者——清王朝的存在本身,正是导致这些劫难的根本原因。 因此,不仅诞生了以推翻满清统治为首要目标的革命派,即使那些没有成为革命派的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也为推进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而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此后,继李鸿章后,新任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先后都成为过推进教育改革运动的带头人。这些作为清朝开明派的总督们,以下述三个方针为目标,制定具体方案,迅速将教育制度的改革付诸实施。 一、县设小学堂,府设中学堂,省设大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二、废除科举制,完善近代学制。 三、派遣留学生,尤其多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接下来,已成为当时社会肌体毒瘤的官职买卖制度——“捐官”制被废止。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采取了削弱清王朝腐朽制度得以延续的其他各种方针。 9月14日,为取代科举制度,清政府颁布了在各地设立“学堂”的诏书。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临阵磨枪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马上显现了出来。尽管建起了分行分类的学堂,但最主要的是没有教育学生的老师。作为对策,只好将学生派往国外留学,特别是向日本这个经过《马关条约》以后,与众多列强一样将权益揽入手中的国家派遣留学生。把日本列为首选的重要原因是,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留学生去日本路途较近、路费开支少,经济上比较合算。但归根结底,他们是想进一步寻找“为什么像中国如此之大国却没有能战胜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的答案。 此时,秋瑾正身孕第二个孩子。10月7日,她的女儿在湘潭出生。由于时值阴历八月,秋瑾为其取名为桂芬,字灿芝。意为“如日光般璀璨,如芝兰般芳香。” 以下内容在后文将详细述及,这里先简单一提:灿芝在2岁时,就因秋瑾去日本留学而被寄养在友人谢涤泉夫人处。秋瑾被处死刑时,年仅5岁的她,作为叛党的孩子被送往湖南,途中曾多次濒临饿死的边缘。辛亥革命时,姨母秋 收养了她。继承秋瑾血脉的灿芝,15岁左右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她曾经就读于上海爱国女子学校,1919年进入芸芳女子大学,1925年毕业于大夏大学。1926年,继王芷馥、龚宝铨、王时泽等之后,她开始对母亲秋瑾的遗作进行了收集整理,以《秋瑾遗诗》为首,1929年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秋瑾女侠遗集》等著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作出了贡献。1927年,灿芝继徐自华之后成为上海竞雄女子学校的校长。为了给母亲报仇,灿芝怀着一腔悲愤和仇恨,励志学武,经名家传授,相继学习剑术、拳法。灿芝致力于学问和武术,可谓文武兼备。因此,有人将其比作第二个秋瑾,称之为“小侠”。 1928年,南京政府作为对革命烈士遗属的抚恤,向灿芝支付了二万元的补偿金。并安排灿芝带了翻译员去美国留学,先就读于华盛顿大学,接下来又转到纽约大学,攻读航空专业,成为中国最早的女子飞行员,曾获“东方之飞行女将”的美誉。回国后,她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航空学校教授和专职翻译官。1932年,灿芝再度赴美。不久结了婚,但由于与丈夫关系不融洽而分居,这大概也是因继承了秋瑾的血脉吧。后来,她独居上海。1948年5月,在上海八仙桥她个人举办了“秋瑾烈士革命遗迹展览会”,没有接受政府的任何经济支援。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现实政策与秋瑾的革命理想信念背离甚远,可能这些也就是导致灿芝与政府保持距离的原因所在吧。 1953年,灿芝移居台湾,撰写的名人传记《秋瑾革命传》,全书分十七回,十四万字。由台北三民书局以“秋灿芝”之署名出版。到1978年,该书共出了四版。 灿芝晚年,被台湾禁止离开台湾岛。1967年12月16日去世,享年67岁。与她相反,此前我们曾经提及过的灿芝的哥哥沅德,却度过了极其平庸的一生。他曾在湖南省资料馆承担类似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直到1955年在长沙去世。与秋瑾周围众多女性们的辉煌一生相比,这些男儿的生涯似乎显得有点黯淡。 灿芝出生后不到一个月,父亲子芳就接到了来自北京的、被授予“江苏兵备道”官职的诏令,于是他就携秋瑾、灿芝、女佣和仆人们,于11月5日从湘潭出发,启程赴京。他们雇船途经洞庭湖、长江,用了十多天才赶到了直通北京的运河。 在到达北京后不久的12月初,接到了家中的讣告。讣告说,任职于湖南桂阳知州的51岁的秋瑾的父亲秋寿南,于11月26日去世。在湖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桂阳也出现了会党——湖南哥老会起义攻城事件。为镇压起义,寿南操劳过度,体力消耗过大,曾出现吐血等症状,不久便撒手人寰。在当时,亲身经历革命风潮的地方官员,要比北京的官员更加能真实地体会到起义爆发所带来的恐惧。寿南和祖父嘉禾一样都是清官,在当地百姓中的口碑也很好。为此,当地的有识之士经过协商,向他赠送了“万民伞”。在古代,万民伞是官员离任时,当地百姓作为赞誉有德行的官吏而馈赠的大伞,上面扎满了民众姓名的红色缎子。对官员来说,“万民伞”是名誉与品德的象征。寿南的遗体,被运往秋瑾的母亲单氏、长男誉章、庶母孙氏生活的湘潭,秋氏家族沉浸在丧亲的悲哀之中。 在十分重视孝道的儒教社会里,作为女儿的秋瑾,是一定要参加父亲的葬礼的。于是,刚刚到达北京的秋瑾,怀里抱着孩子,又匆匆返回了湘潭。 新年伊始,秋、王两家共同出资,在湘潭十三总开设了“和济钱庄”。当时的钱庄是类似于小规模的银行和信用社等性质的金融业。开设钱庄,是子芳的父亲黼臣在秋家的顶梁柱寿南去世后提议创置的。但在秋家,以誉章为首,都是些不擅长做生意的人,更不要说是开钱庄了。由于把生意委托给他人去做,最终导致金钱被他人侵吞,钱庄生意终告失败,全家不得不在秋天搬往祖籍绍兴。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