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謙之案:傅奕本作“可以為天下母”,諸本無“可”字,惟道藏王本此句下注:“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與藏本同,殿本誤脫此二十二字。案注文“可以為天下母”,與傅奕本同。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嚴可均曰:“又知其子”,河上作“復知”,王弼、高翿作“以知”。

  謙之案:“既知其母”,道藏王本同,諸王本、敦、遂本、王羲之本、傅、范本“知”作“得”,景福、廣明、河上、柰卷、室町、顧歡及文選思玄賦注引同此石。“又知其子”,室町“又”下有“以”字,敦、遂二本作“以知”,柰卷作“復知”。李道純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或云‘既知其母,復知其子’,二句皆非。”

  既知□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謙之案:“知”下“其”字已泐,當據他本補之。“復守其母”,景福本作“復知其母”,蓋涉上二“知”字而誤。又李道純本“守”作“歸”,邢玄、柰卷、傅、范本“沒”作“歿”。又此章所云,即二十五章所謂“周行而不殆”之旨。“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即此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也。“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子母相承不絕,即不殆之義。不殆猶不止,說詳二十五章。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羅振玉曰:“兌”,釋文:“河上本作‘銳’。”景褔本亦作“ 銳”,下同。   武內義雄曰:敦本“勤”作“懃”。   謙之案:羅卷作“勤”。又“兌”,今諸河上本並作“兌”,淮南道應訓引上三句同。

  俞樾曰:案“兌”當讀為“穴”。文選風賦“空穴來風”,注引莊子“空閱來風”。“閱”從兌聲,可假作“穴”,“兌”亦可假為“穴”也。“塞其穴”正與“閉其門”文義一律。

  孫詒讓曰:案“兌”當讀為“隧”,二字古通用。襄二十三年左傳“杞植、華還載甲夜入且于之隧”,禮記檀弓鄭注引之云:“隧或為兌。”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篇又作“茲於兌”,是其證也。廣雅釋室云:“隧,道也。”左傳文元年杜注云:“隧,徑也。”“塞其兌”,亦謂塞其道徑也。

  謙之案:俞說是也。“兌”者通之處,“兌”假借為“閱”,實為穴為竅,耳目鼻口是也。易說卦:“兌為口。”老子“塞其兌”,河上注:“兌,目也。”莊子德充符“通而不失於兌”,亦指耳目而言。淮南道應訓“太公曰‘塞民於兌’”,高誘注:“兌,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兌。’”是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謙之案:“開其兌”,遂州本“兌”作“門”,景褔本作“銳”。“終身不救”與“終身不勤”二語相對成文,而用意相反。“勤”借為“瘽”。說文曰:“瘽,病也。”(馬敘倫說)“救”借為“逑”。說文曰:“逑,聚歛也。”(羅運賢說不逑即無得之意)塞其兌,閉其門,夫唯病病,是以終身不病。開其兌,濟其事,咎莫大於欲得,而終身無得。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謙之案:羅卷“小”下有“是”字,誤。景褔本、吳澄本“曰”並作“日”,柰卷、河上下句作“日”。吳曰:“日或作曰,傳寫之誤。”案文例與五十五章同應作“曰”,諸王本皆作“曰”,淮南道應訓引亦作“曰”,作“日”誤。武內義雄謂“見小曰明”之“小”字,為“常”字之壞體,以五十五章“知常曰明”為證。此說甚辨。惟淮南兵略云“見人之所不可見謂之明”,則“見小曰明”之說更為可通。又“守柔曰強”,敦煌本“守”作“用”,又強本榮注引經文云:“用柔曰強。”蓋皆涉下文“用”字而誤。

  用其光,復歸其明,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上有“是故”二字,牟子理惑論引三句“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無“歸”字。又“復歸其明”,高翿作“於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嚴可均曰:“習常”,御注、高翿作“襲常”。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作“襲常”,“習”、“襲”同音相通。

  謙之案:景福、柰卷、顧歡、諸河上、王本均作“習常”。邢玄、樓正、磻溪、嚴、彭、傅、范、王羲之、趙孟頫作“襲常”,“襲”“習”古通。文選任彥昇蕭公行狀注引尚書金滕“習”作“襲”,云:“習、襲通。”周禮地官胥師注云:“故書襲為習。”皆其例證。又“常”,說文:“下也,從巾,尚聲,或從衣。”蓋“常”即古“裳”字。釋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此云“襲常”,與二十七章“是謂襲明”,同有韜光匿明之意。“襲”,玉篇:“左衽袍也,入也,重衣也。”意即重衣下,所以自障蔽也。又“習常”之“常”,葉夢得本正作“裳”。惟老子書中,“光”與“明”異義(大田晴軒說)。十六章“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五十二章“見小曰明”,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二十四章“自見不明”,言“明”皆就內在之智慧而言。五十八章“光而不耀”,四章、五十 六章“和其光”,五十二章“用其光,復歸其明”,言“光”皆就外表之智慧而言。蓋和光同塵,光而不耀,是韜藏其光,亦即莊子齊物論所謂“葆光”,此之謂“襲裳”也。不自見故明,明道若昧(四十一章),則是韜藏其明,“是謂微明”(三十六章),“是謂襲明”(二十七章)。蓋襲明之與襲常,似同而實異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始、母、母、子、母、殆韻(之部),門、勤韻(文部),事、救韻(之、幽通韻、事協士瘦反),明、強、光、明、殃、常韻(陽部)。謙之案:事,之部,救,幽部,之、幽通韻。奚侗同。奚曰:“母讀若每。事、救為韻。鶡冠子世兵篇以、之韻游、郵,亦其例。”

  顧炎武唐韻正卷十四十五厚:“母”,古音滿以反,引老子此章及“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以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鄧廷楨曰:事、救為韻。事為之部之去聲,救為幽部之去聲,非韻而以為韻者,猶之詩絲衣以“俅”韻“□”、“基”、“牛”、“鼒”也。

  右景龍碑本七十二字,敦煌本、河上、王本同,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二字。河上本題“歸元第五十二”,王本題“五十二章”,范本題“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