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英雄探险家卷——哥伦布

曾彦一   编著

第二章  初次受挫








  1. 黄金和香料的诱惑


  在里斯本,哥伦布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而对东方心向往之。现今保存在塞维利亚城哥伦布图书馆中一本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留有哥伦布的亲笔批注二百六十多处。有人说,这位新大陆的发现者如果不是手里拿着“游记”,至少也是头脑和心胸里装着这本书开始他的远航的。后来哥伦布曾引用过马可·波罗对东方动植物群落的描述,证明他确实发现了“印度”。他甚至把他西航的发现计划称为“印度事业”。所谓“印度”,指的是东亚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印度、中国、日本、缅甸、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等地区。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契丹”指中国,“西潘古”指日本。

  15世纪,从中世纪进展过来的欧洲工商业迅速发展,很快就以农业经济和易货贸易发展为新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时黄金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货币。欧洲年轻的君主们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穿戴金银珠宝,特别喜爱东方的香料。与黄金同等重量的香料可以卖到与黄金相同的价钱。社会上层追求豪华和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人渴望发财。一种最吸引人的行业就是和亚洲贸易。意大利各大城市,首先是热那亚和威尼斯,就是靠与东方的中介贸易而兴盛起来的。东方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姜、肉豆蔻,成了富人喜爱的调味品。在冷藏技术发明以前,香料还是人们保存食物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为少许香料不惜花费巨款。阿拉伯和印度的化妆品,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锡兰和摩鹿加群岛等地的金、丝绸、棉布、药物、漆器、染料等等在欧洲有大量需求。马可·波罗关于西潘古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据有黄金,其数无限……金多无量,而不知何用……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室内地铺金砖,以石代板,一切窗棂亦用精金……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①
① 转引自《世界通史》,苏联科学院主编,第4卷上册,三联书店,1962,第98页。

  恩格斯说过:“15世纪末封建制度受金钱从内部破坏和腐蚀到什么程度,可以从当时风靡西欧的黄金狂明显地看出来。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求黄金;黄金是把西班牙人赶过大西洋到美洲去的那种神秘咒语,白人刚一踏上新发现的海岸,头一件要求就是黄金。”①哥伦布在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信中说:“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① 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1页。

  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②”可见,黄金是哥伦布冒死西航东方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可以说是先进的东方,落后的西方。欧洲人对东方的一切都怀有强烈的求知欲。除了珍贵的商品外,亚洲人具有高超的航海和造船术,有火药和大炮。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十分便利,有三条商路可通:一条路是从中亚由陆路沿里海、黑海到小亚细亚,骆驼队可顺利通行;另一条是先由海运至波斯湾,然后经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还有一条是先由海路到红海,再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东西方的贸易在红海以东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而地中海的贸易则由意大利商栈垄断。
② 《世界通史》,第99页。

  可是到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③占领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隔断了上述三条古老商路,也就隔断了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包括热那亚和威尼斯)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香料之路,东方进口的商品:丝绸、香水、香料和挂毯价格急剧上涨。
③ 奥斯曼帝国又称土耳其帝国(1299—1919),幅员辽阔,极盛时横跨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和欧洲东南部,崇奉伊斯兰教,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立此地为首都。

  欧洲人迫切需要另寻前往东方的通路。


  2. 托斯卡内里的书信和地图


  1474年,哥伦布同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位博学的宇宙志学家保罗·托斯卡内里通信,更加坚定了他西航去印度的决心。托斯卡内里原先就有过西航前往东方的构想。哥伦布向他多次写信请教,后者鼓励他西航的计划。为了说明西航到达印度的可能性,托斯卡内里赠送他一幅新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部分根据于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心宇宙体系,部分根据于马可·波罗的叙述。在这张地图上,亚洲东部海岸被画在非洲和欧洲西部海岸的前面,两个海岸之间只有很小一块海洋,而西潘古、安蒂利亚等岛屿都在这个海洋里面。

  哥伦布收到托斯卡内里的地图和信件后大受鼓舞,因为托斯卡内里是当时公认的最杰出的宇宙志学家。这些信件和地图一直是哥伦布证明自己主张正确的重要依据,在他后来的几次航行中他总是把它们带在身边。

  哥伦布相信,只要按照托斯卡内里赠送的地图,沿着北纬28°的航线一直向西航行就可到达马可·波罗所说的“大汗”版图内的“蛮子省”和西潘古岛屿——那些富足之地。

  托斯卡内里有一封十分重要的信,是1474年6月写给葡萄牙一位宫廷牧师马丁·费迪南的。这封信被密藏在一间叫做“地图室”的屋子里。

  哥伦布利用他妻子的亲戚在宫廷中的关系,看了这封信。那封信写道:

  我知道,这条道路的存在是基于已被证实的学说,即地球是圆形的。尽管如此,为了便于完成这个事业,我寄给国王陛下一幅我亲手绘制的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标明了我们的海岸和岛屿。从这些海岸和岛屿出发,你们应当不停顿地向西航行。那地图同时也标明了你们要抵达的地区。你们必须在远离极地和赤道的地方停下来。那地图还表明为到达盛产香料和宝石的国家你们要行驶的路程。您不必感到惊奇,我把生产香料的国家称作西方,而人们通常把这些国家称作东方,因为人们一直向西航行,向大洋的彼岸和地球的另一半的西方就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可是,如果您沿陆路行进,经过我们这一半地球,那么“香料之国”将在东方……

  托斯卡内里在信中还说,从里斯本起西行共有26个等分,每个等分相当于250海里,总计为6500海里。从安蒂利亚岛到西潘古共有10个等分,即2500海里。托斯卡内里说他的地图标明了西航的出发岛屿和一定会到达的地方,也标明了航行时在北极和赤道之间应当偏移的程度。鉴于哥伦布事实上是从加纳利群岛出发的,可以设想托斯卡内里所说的“出发岛屿”也就是加纳利群岛,他计算的纬度是第28纬度线,正好是这些岛屿所处的位置。在这一纬度线上,1度大约等于50海里。如果人们接受哥伦布的说法:赤道上1度为56/海里的话,可以判断托斯卡内里采用了马可·波罗书中对西潘古的定位描述:“公海中朝西离大陆1500海里的一个岛屿。”这一距离等于托斯卡内里的六个等分,余下的十个等分则是安蒂利亚岛和里斯本之间所处在的子午线上的距离了①。

  在里斯本,哥伦布还深入钻研了红衣主教皮埃尔·达利的一本著作《世界的形象》。这也是哥伦布多年来随身必带的一本书。书中断言,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海是狭长的,从摩洛哥到亚洲东岸的海路在顺风的情况下只用几天就可渡过。书中留有哥伦布的亲笔批注898处。这本书现在也保存在塞维利亚。

  哥伦布逐渐形成了他对地球和世界地理的基本认识:

  1.地球是圆形的;2.远西(西班牙)和远东(“印度”,即亚洲)之间陆地距离很长;3.西班牙和“印度”之间海洋距离则很短;4.一经度的长度是56海里,这里所谓的“海里”并非阿拉伯单位,即1975.5米,而是意大利单位,即1477.5米。如果是阿拉伯单位则这个数字就相当精确了。意大利单位则使他计算的赤道长度少了大约四分之一。哥伦布计算的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陆地距离为828经度,给海洋距离只留下了78经度。这些错误造成的结果是:加纳利群岛到印度的距离大约是3900海里,恰巧接近于到美洲的距离。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让·巴吉斯塔·安维里这样评论说:“一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次极其伟大的发现。”②
①② 《世界探险史》〔苏〕约·波·马吉多维奇著,屈瑞云海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3. 基督的使者


  虽然哥伦布从托斯卡内里的书信和地图中,从达利的《世界的形象》一书中学到了许多,但他依然把他认识的形成归功于先知以斯拉①的启示。他少算了从加纳利群岛到“印度”的距离。碰巧的是,这一错误又大致和以斯拉所说的地球是由六分陆地一分海洋组成的论断相符②。哥伦布可以说是一个中世纪衰落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过渡型的人物,他保留了中世纪骑士的护教传统,又带有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进取冒险精神。
① Esdas或Ezra,以斯拉,《圣经》的作者之一,“是一位精通上帝法律的学者”。《圣经·旧约》中译本,1979年版)。
② 见《圣经》以斯拉著作第42和27节。

  哥伦布把发现美洲归功为上帝的启示。1502年,在他第四次航行到达美洲以后写给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信中仍然这么写道:

  “无论是理念,或是数学,抑或是地图,都于我无用。只有先知以赛亚③的话现在才完满实现了。”
③ Isaiah,以赛亚,公元前八世纪犹太地区希伯来人的先知。

  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坚信上帝赋予了他一项神圣的使命,将“耶稣的光辉”带到那些尚待发现的地方。他自认为,他是上帝的使者,他本人的名字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就有“基督(Christ)信使”的涵义。他在第四次美洲航行日记中这样写道:“陛下,您们都是天主教徒。诸位贵族王公都是虔奉神圣的基督教信仰,并推动其传播,都是穆罕默德派与其他偶像崇拜的异端的仇敌;决意派遣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在我们的主面前,我希望这次航行将给基督教带来莫大的利益,因为现在它已经给基督教带来了利益。”①也是在1502年,哥伦布致信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说他是“圣三位一体②和神圣基督教的光荣,希望主能够把他的圣名和福音传遍宇宙”。
① 《哥伦布航海日记》,孙家堃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② (基督教)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合成一神)。

  每做一件庄严的事以前,他总要说:“以圣三一的名义,我将去做此事”或“这事将要实现”或“愿这事实现”。在他写的每一份文件开头,他总要写上这样的字句:“天父基督,圣母玛利亚敬请一路照料我们”。有时,他用的誓言是“我以圣·费南多的名义起誓”。当需要肯定重要事情的真实性时,特别是当他给国王和王后写信时,他总是说:“我发誓此事是确实的。”他严格遵守教堂的斋戒规定,经常忏悔和交心,像教堂执事和僧侣一样地遵守教规,憎恶亵渎上帝的言论和虚伪的誓言。他特别忠诚于圣母玛利亚和圣父。他对神赐的利益显现出特别的感激之情。他经常说上帝对他就像对待大卫③那么好,这已经成为他的一句口头禅了。每当黄金或贵重物品送到他面前,他总要走进礼拜堂,跪到地上,并要求旁边的人和他一样做,口里一边说:“让我们向主表示感谢,他赐福予我们,我们有幸获得发现这么多财宝的机会。”“他极其热忱地向上帝顶礼膜拜;他努力使印第安人皈依耶稣基督,把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扩展到每一个地方。他特别忠诚于这么一种希望,即上帝赋予他帮助夺回圣地的神圣使命……他是一个有伟大精神、崇高思想的人,自然可以承担大任,这从他的生活、行动、著作和言语中是显而易见的。他有耐心和耐性……他很快忘记伤害,他所求于别人的不过是要那些开罪他的人最终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后与他和解。在他所遭受的无数苦难和厄运中,他总是十分坚定和克制,对天父深信不疑。我从他本人那里,还从1493年与他一起返回伊斯帕尼奥拉岛定居的我的父亲那里,还从陪伴他为他效劳的人那里了解到,他对国王和王后是一贯忠贞不渝的。”
③ David,大卫,古以色列国国王,定都耶路撒冷,据基督教《圣经》载,系耶稣的祖先。

  以上一段话是巴特罗缪·德·拉斯·卡萨斯(1474—1565)在《西印度群岛史》一书中对哥伦布的描述。此人是多米尼克派教士、历史学家,同情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他18岁时在街上目睹哥伦布从美洲凯旋的盛况,对其十分敬佩。他的父亲和叔父曾随同哥伦布进行第二次航行到达美洲。1502年,他自己也到了西印度群岛并被委任为当地的第一任教士,他在那里生活多年,目睹西班牙人对印第安人的种种暴行,激起印第安人的反抗。他从152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撰写《西印度群岛史》,直至90岁,详细记录了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哥伦布的宗教热情是和欧洲基督教的扩张精神分不开的。欧洲基督教具有宇宙神教性质,从一开始就宣称是世界性的宗教。欧洲在哥伦布生活的时代从整体上说是基督教的世界。虽然当时的欧洲在政治上并不统一,基督教本身有罗马天主教和希腊东正教的分歧,但他们有着悠久的十字军东侵的传统。15世纪西欧的海外扩张①从一定的意义讲是这种传统的延续。上帝与金钱可以说是促使欧洲人开始其海外事业的主要动机。自从十字军东征失败以后基督教徒被迫离开圣地,以致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的陵墓和他的诞生地都落入异教的土耳其人手里。这使他们日夜不安,一心要想收复失地。在上述拉斯·德·卡萨斯对哥伦布的赞扬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还有一种说法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不是偶然的,而是上帝有计划的安排。他自己感觉到是上帝直接授予他这一毕生为之奋斗的使命。
① 指基督教徒在教皇的号召下11~13世纪为从穆斯林手中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举行的多次军事远征。


  4. 壮志难酬


  为了实施前无古人的“印度事业”计划,哥伦布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就他个人来说,他太穷了,没有能力承担这么大笔费用。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哥伦布都无所作为。空有计划而不能采取行动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这样的“事业”只能由某一个王权国家才承担得起。如果真是发现了新的岛屿,王室也就获得了新的领地,发现者也可因自己的功劳得到王室授予的荣誉和赏赐。

  他首先想到的是他已居留多年、已有一定人缘关系、而且素以航海闻名于世的葡萄牙。但当时在位的葡萄牙国王阿尔丰索已近晚年,又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无暇顾及这庞大的西航计划。此外,他当时十分热衷于非洲沿岸的航行;为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非洲人”的绰号。葡萄牙人想要霸占整个非洲沿岸。60~70年代他们到达几内亚湾并通过赤道,将非洲一些海岸命名为“象牙海岸”,“奴隶海岸”,“黄金海岸”,“胡椒海岸”。1470年,阿尔丰索任命了他的儿子——未来的约翰二世——负责远征与发展事务。也就是这位王子,后来在与哥伦布见过短暂一面以后,派他去了非洲的圣·乔治·米纳要塞。当时人们对深入南半球的航行都还心存恐惧,更不用说西航进入无边无际的“黑暗海洋”,去寻找那些传说中的虚无缥缈的岛屿和陆地了。

  1481年,年轻的约翰二世继阿尔丰索登上了王位,时年25岁。约翰二世在葡萄牙历史上享有“完美国王”的美名,身材修长,五官匀称。头发金黄,但到37岁时,须发中已出现缕缕银丝。这副仪表增加了他的威严,发怒时更加令人感到可畏。他是大航海家亨利亲王的侄儿,很可能从其叔父那里继承了航海的热情。他一直想开辟绕道非洲前往亚洲的航道。1488年,巴托罗缪·迪亚士①到达好望角,绕过该角进入印度洋,到达东非海岸,因船员出于对前途的恐惧拒绝继续航行不得不返回里斯本。
① 巴托罗缪·迪亚士(1400?—1500)葡萄牙航海家,发现好望角。后来在一次海上航行中丧生。

  约翰二世的登基对哥伦布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哥伦布向这位国王呈上了他的计划:向西航行,沿途发现新岛屿,再到达“西潘古”。约翰二世设有一个专门的咨询机构——“数学委员会”——从事航海技术的研究。这个机构由三人组成:国王的两名犹太籍御医罗德里戈和比西尼奥,另一位是先后任休达和维赛乌主教的卡斯蒂亚籍教土奥尔蒂斯。罗德里戈和比西尼奥都是葡萄牙国内最有才能最有名望的天文学家和宇宙志学家。奥尔蒂斯不仅是主教,而且也是科学家。

  哥伦布获准晋见约翰二世,这是在王子办公室里的一次单独召见。哥伦布当时是27岁,中等偏高的个子,长方脸,鹰钩鼻,颇有几分帅气。因为终于有了机会当面向国王陈述自己的理想,他穿上了一身崭新的漂亮衣服,一双蓝色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王子没吩咐他坐下,从头到脚仔细地打量着他。关于他的情况,王子虽然见过他,但了解不多,从他的大臣和密探那里听说了许多,他也并不完全相信。他似乎想要亲自考察那些人告诉他的话是否真实。

  王子询问了他的出生地方,他的水手经历,他读过的书,会使用的语言,甚至于宗教信仰,最后才问到他的计划。

  “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他准备做的事情如下:走西路向南极或南方航行,将能发现大片土地、岛屿和大陆,这些地方非常繁荣,富有金银、珍珠和宝石,以及无数的人口;从那条路走,就可以到达印度的国土,就可以到达西潘古这个大岛和大汗的各个王国。”①
① 《哥伦布评传》第145页。

  哥伦布发现王子思维敏捷,博学多才,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注视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哥伦布对自己的计划信心十足,但在很多细节上也只能是含糊其辞。面对着威严高大的国王的咄咄逼问,“可以想象到当时他那带有雀斑的脸皮被憋得通红的情景,可以想象到他的蓝眼睛如何不断眨巴的情景,可以想象到他那如同雷声轰鸣但又模糊不清的陈述。

  “但是,这种情景正好反映了他的自信。他愈是难于表达自己的幻想,这种幻想在他那充满想象的眼睛里就愈加清楚;对他的信念怀疑愈多,他的信念在这些怀疑中就更加坚定。”①
① 《哥伦布评传》第137页。

  哥伦布提出,如果国王给他提供舰只和人员,他将开辟一条直接向西跨越大西洋到达印度的航路,这比绕道非洲去印度的航路更短。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亚洲的范围,特别强调了他第一个要到达的岛屿——西潘古——的巨大财富。关于此次国王召见哥伦布的情况,哥伦布的次子费南多和葡萄牙的历史地理学家约翰·德·巴罗斯的叙述有所不同。

  据费南多说,国王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哥伦布的介绍,但对于实行这一计划要耗费大量金钱则认为不可取。因为葡萄牙正在进行的经非洲开辟印度航线的计划尚未完成。旷日持久,耗资巨大,不宜另有新的大规模的举措。但哥伦布的论据充分,对国王确有吸引力。分歧产生在谈判条件上。哥伦布性格高傲,要求事成以后国王授予很高的荣誉头衔。按费南多的说法,他的父亲希望在他身后给他的家族留下一份和他的功劳相称的高尚名誉。

  而巴罗斯则认为国王受了哥伦布的蒙蔽,他说:“看到这位哥伦布是个炫耀自己本事的夸夸其谈的人物,看到他所说的西潘古岛全是假设和幻想的东西,国王不大相信他的话。”巴罗斯又补充说:“尽管如此,鉴于他不断请求的劲头,国王让他去见休达的主教唐·迭戈·奥尔蒂斯,梅斯特雷·罗德里戈和梅斯特雷·何塞·比西尼奥,这些人懂得哥伦布所说的宇宙志问题和他的发现。由于哥伦布所讲的东西都是他个人的想象和马可·波罗已经讲过的有关西潘古岛的情况,这几个人很自负,都不相信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的话。①”但是,哥伦布的论辩对约翰二世的确产生了效果,他把此事移交给“数学委员会”。但该委员会的结论是:哥伦布的计划纯属子虚乌有。国王对此结论并不满意,召集了一批学识渊博的人参加的国务会议,亲自听取他们的辩论,以便决定是否接受哥伦布的建议,开辟新的航线,或者是继续延伸原来的航线。正当此时,葡萄牙远航船队沿非洲海岸航行不断取得进展的消息传来,葡萄牙人大喜过望,以为由此前往印度已指日可待了。在这种情况下,会议批驳了哥伦布的计划,指出他对航线距离和航行时间的计算均有错误。哥伦布估计的距离是2400海里(4400公里),需要的航行时间大约一个月。而约翰二世身边的谋士们认为他们的计算更加准确,距离是1万海里,需要四个月的航行时间。这样的远航在当时的条件下被看作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结果是哥伦布的计划遭到拒绝。
① 《哥伦布评传》第147~149页。

  哥伦布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向葡萄牙国王要“价”过高。他提出:

  首先,他要求国王封他为佩戴金马刺的骑士。第二,哥伦布要求得到贵族的称号,人们要称他为唐·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②,他的继承人姓名前面也要冠上唐这个尊称号。他还要求得到海洋统帅的头衔,拥有与卡斯蒂利亚的海洋统帅们同样的优越地位或特权、优惠和权利。此外,哥伦布还要求任命他为他所发现的所有岛屿和陆地的终身副王和总督。他要求的物质利益是:在上述他的领域之内,国王得到的所有金子、银子、珍珠、宝石、金属、香料和其他任何有用的东西,十分之一归他所有。最后,他要求授权他对此项事业的所有费用负担八分之一的份额,事成之后据此得到八分之一的收益。
② 当时加在西班牙人名前表示身份高贵。

  眼见国王约翰二世仍对哥伦布的计划颇为动心,这时一位深受国王信赖、名叫卡尔扎地格利亚的博士给国王出了一个阴险狡猾的“一箭双雕”的主意:暂不通知哥伦布关于拒绝他的计划的决定,使其在悬念中等待答复;与此同时,秘密派遣船只按哥伦布指出的方向航行,以此验证其航行方案是否有合理的根据。这样做,既可充分利用其计划可能带来的好处,而又不致让葡萄牙王室因和哥伦布这样出身卑微的人进行谈判而降低威信。于是,哥伦布被要求提供详细的航行计划,包括标明航线的海图和有关文件,供国务会议审核。当这一切资料都弄到手以后,一艘三桅快帆船出发了。公开的目的是向佛德角群岛运送补给,暗中得到的命令是按哥伦布提供的航线开行,以确定其可行性。从佛德角群岛开航以后,该船才向西行几天就遭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船长们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赶紧返航。回来以后,他们反过来嘲笑哥伦布的计划“荒唐”。

  哥伦布得知事情真相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大为恼怒,一气之下拒绝了约翰二世国王重开谈判的一切提议。此前,他的妻子的逝世已经使他和葡萄牙宫廷的联系中断。他决定离开这个如此不讲信义的国家,到别的地方去谋求支持。他必须避开国王约翰手下的暗探,这些人是无孔不入的。他秘密离开里斯本。

  1484年年末,哥伦布带着只有5岁的儿子迭戈离开里斯本。他从陆路向南走,然后在紧靠韦尔发和巴洛斯的地方越过国境,进入西班牙,他对这一地区很熟悉。走陆路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葡萄牙人估计他作为一个水手可能会乘船离开。他必须提防约翰国王可能对他的阻挠;还必须躲避债权人逼债。就像许多别的伟大事业家一样,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奋斗过程中,他早已陷入穷困潦倒、负债累累的境地了。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