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天地之大美(24)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庄子看待万物,首先要还原万物自身的价值。他的方法是“不以人作为中心或唯一判准”。那么,要采取何种观点呢?答案是:“道”。“道”是含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既然如此,我们在万物中处处可以察觉到“道”的光采,因而可以肯定万物皆值得欣赏,亦即无一不美。
  《庄子·齐物论》做了明确的示范,其中探讨“正处、正味、正色”,内容如后: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罹患腰痛,甚至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住到树上,就会担心害怕,猿猴也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道真正舒服的住处是哪里?”
  “人吃肉类,麋鹿吃青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与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真正可口的味道是什么?”
  “猵狙与雌猿交配,糜与鹿作伴,泥鳅与鱼共游。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但是鱼儿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迅速逃跑;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赏心悦目的美色是什么?”
  这三段话足以化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使我们看待万物的眼界向上提升,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进一步品味万物自身的美妙之处。
  万物确实各有所长,西方有一句格言说:“自然界不跳跃。”意思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真空存在,所有的现象皆是连续发展的,由此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既然如此,又有什么东西是可有可无或一无是处的呢?《庄子·秋水》从“器、技、性”三个角度进行评论,说明万物各有其优劣,所以我们不宜妄分贵贱,关键在于:用得其“时”。请看原文怎么说:
  “栋梁可以冲撞城门,却不可以堵塞小洞,这是因为器用不同。骐骥骅骝可以一日奔驰千里,但遣蹲嚼鲜蟮谋臼虏蝗缫懊ㄓ牖剖罄牵馐且蛭寄懿煌Cㄍ酚ネ砩夏茏ヌ椋辞搴撩谴蟀滋烊凑抛叛劬σ部床坏缴角穑馐且蛭拘圆煌!
  如果不接受这种说法,就是不明白天地的条理、万物的实况,甚至是“非愚则诬”(若非愚昧无知,就是有心欺骗)。学习庄子,当然要避免受到如此严厉的指控。换个角度来看,亦即由“道”的眼光来看,一切将会大不相同,甚至让人惊艳了。
  昔日聆听方东美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发现他老人家很喜欢朗诵庄子的一段原典。由于原典值得口诵心维,我们先录之于此。《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意思是:“天地有全然的美妙,却不发一言;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必商议;万物有既定的道理,却不加说明。圣人,就是要存想天地的美妙,而通达万物的道理。”
  这不是凭空幻想,而是觉悟了“道”之后的智慧表现。庄子在这整段话结束时这么说:“天下万物无不起起伏伏,不会始终如一;阴阳变化、四季运行,各自有其秩序;昏昏暗暗的样子,好像不在却又存在;自动自发的样子,不见形迹却有神妙作用;万物受到养育而毫不知情。这就称为本来的根源,可以由此观察自然了。”
  许多学者研究庄子思想,会特别指出庄子有密契主义(mysticism)的色彩,意思是说:庄子强调“天人合一”与“天地大美”,让个人自我消融在整体之中,由此体验类似神魂超拔(亦即“忘我”)的境界。这种诠释可以成立,但是不可忽略一点:庄子所心醉沉迷的并非天地万物,而是那作为天地万物之“起源与归宿”的“道”。他是先领悟了“道”,再接受由“道”而来的一切,包括人间发生的一切,然后化解自我的执著。跨出这一步,何止是海阔天空,简直是全然的美妙,无比的喜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