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五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內篇人間世第四

  與人群者,不得離人。然人問之變故,世世異宜,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隨變所適而不荷其累也。

顏回見仲尼,請行。

 〔疏〕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孔子三千門人之中,總四科入室弟子也。仲尼者,姓孔,名丘,字仲尼,亦魯人,殷湯之後,生衰周之世,有聖德,即顏回之師也。其根由事逵,褊在儒史,今既解釋《莊子》,意在玄虛,故不復委碎載之耳。然人問事緒,儿紛完難,接物利他,理在不易,故寄顏孔以顯化導之方,託此聖賢以明心齋之衛也。孔聖顏賢耳。
曰:奚之?
 〔疏〕奚,何也。之,適也。質問顏回欲往何處耳。

曰:將之衛。

 〔疏〕衛,即殷紂之都,又是康叔之封,今汲郡衛州是也。此則顏答孔問欲行之所也。

曰:奚為焉?
 〔疏〕欲往衛國,何所云為?重責顏生行李意謂矣。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注〕不與民同欲也。
 〔疏〕衛君,即靈公之子劇積也,荒淫昏亂,縱情無道。其年少壯而威猛可畏,獨行凶暴而不順物心。顏子述己所聞以答尼父。
輕用其國,
 〔注〕夫君人者,動叉乘人,一怒則伏尸流血,一喜則軒冕塞路。故君人者之用國,不可輕也。
 〔疏〕夫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不能愛重黎元,方欲輕蔑其用,欲不顛覆,其可得乎。
而不見其過;
 〔注〕莫敢諫也。
 〔疏〕強足以拒諫,辯足以飾非,故百固五懼而吞聲,有過而無敢諫者也。

輕用民死,

 〔注〕輕用之於死地。

 〔疏〕不凝動靜,泰然自安,乃輕用國民,投諸死地矣。
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
 〔注〕舉國而輸之死地,不可稱數,視
之若草芥也。
 〔疏〕蕉,草芥也。或征戰屢興,或賦稅煩重,而死者其數極多。語其多少,以國為量,若舉為數,造次難悉。縱恣一身,不恤百姓,視於國民,如藪澤之中草芥者也。
民其無如矣。
 〔注〕無所依歸。
 〔疏〕君上無道,臣子飢荒,非但無可奈何,亦乃無所歸往也。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1則,庶幾其國有廖乎。
 〔疏〕庶,冀也。幾,近也。疹,愈也。治邦寧謐,不假匡扶;亂國孤危,應須相#2練。顏生今將化衛,是以述昔所聞,思其稟受法言,冀其近於善道。譬彼醫門,多能救疾,方玆賢士,鈴能拯難,荒淫之病,無其疹愈者也。

仲尼曰:譆。若殆#3往而刑耳。
 〔注〕其道不足以救彼息。
 〔疏〕譆,怪笑聲也。若,汝也。殆,近也。孔子哂其衍淺,禾足化他,汝若往於衛,鈴遭刑戮者也。
夫道不欲雜,
 〔注〕宜正得其人。
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注〕若夫不得其人,則雖百醫守病,適足致疑而不能一愈也。
 〔疏〕夫靈通之道,唯在純粹。鈴其宣雜則事緒繁多,事‘多則心中擾亂,心中擾亂則憂息斯起。藥病既乖,彼此俱困,己尚不立,焉能救物哉。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注〕有其具,然後可以接物也。
 〔疏〕諸,於也。存,立也。古昔至德之人,虛懷而進世問,叉先安立己道,然後拯救他人,未有己身不存而能接物者也。援引古人,以為鑒誡。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注〕不虛心以應物,而役思以犯難,故知其所存於己者未定也。夫唯外其知以養真,寄妙當於群才,功名歸物而息慮遠身,然後可以至於暴人之所行也。
 〔疏〕夫唯虛心以應務,忘智以養真,寄當於群才,歸功於萬物者,方可處涉人問,逗機行化也,今顏回存立己身,猶未安定,是非喜怒,勃戰胸中,有何庸#4暇,輒至於衛,欲諫暴君。此行未可也。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注〕德之所以流蕩者,矜名故也;知之所以橫出者,爭善故也。雖復桀坏,其所矜惜,無非善名也。
 〔疏〕汝頗知德蕩智出所由乎哉?夫德之所以流蕩喪真,為矜名故也;智之所以橫出逾分者,爭善故也。夫惟善惡兩忘,名實雙遣者,故能萬#5德不蕩,至智不出者也。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注〕夫名智者,世之所用也。而名起則相軋,知用則爭興,故遣名知而後行可盡也。
 〔疏〕軋,傷也。夫矜名則更相毀損,顯智則爭競路興。故二者並凶禍之器,盡不可行於世。
且德厚信征,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疏〕矼,確實也。假且道德純厚,淌行確實,芳名令聞,不與物爭,而衛君素性頑愚,凶悖少鑒,既未達顏回之意氣,豈識匡扶之心乎。
而彊以仁義繩墨之言衛#6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注〕夫投人夜光,鮮不按劍者,未達故也。今回之德信與其不爭之名,彼所未達也,而彊以七義準繩於彼,彼將謂回欲毀人以自成也。是故至人不役志以經世,而虛心以應物,誠信著於天地,不爭暢於萬物,然後萬物歸懷,天地不逆,故德音發而天下響會,景行彰而六合俱應,而後始以經寒暑,涉治亂,而不與逆鱗逢也。

 〔疏〕繩墨之言,即五德聖智也。內之德性,衛君未達,而強用仁義之衛行於暴人之前,所述先王美言,鈴遭衛君僧惡,故不可也。
命之曰舊人。苜人者,人必反苗之,
 〔注〕適不信受,則謂與己爭名而反害之。
 〔疏〕命,名也。衛侯不達汝心,謂汝苜害於己,既遭疑貳,叉被反苜故也。
若殆為人蕾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
 〔注〕苟能悅賢惡愚,聞義而服,便為明君也。苟為明君,則不若#7無賢臣,汝往亦不足復奇;如其不爾,往叉受害。故以有心而往,無往而可;無心而應,其慶自來,則無往而不可也。
 〔疏〕殆,近也。夫,欺也。汝若往衛,鈴近危亡,為暴人所災害,深可欺也。且衛侯苟能悅愛賢人,憎惡不肖,故當朝多君子,屏黜小人,己有忠臣,何求於汝。至於彼,亦何異彼人。既與無異,去便無益。

若唯無韶,王公必將乘人而國其捷。
 〔注〕汝唯有寂然不言耳,言則王公爻乘人以君人之勢而角其捷辮,以距練飾非也。
 〔疏〕詔,言也。王公,衛侯也。汝若至#8衛,唯當默然爾不言,若有箴規,爻遭戮辱。且衛侯恃千乘之勢,用五等之威,飾非距諫,闕其捷辮,汝既恐怖,何暇匡扶也。
而目將熒之,
 〔注〕其言辯捷,使人眼眩也。
 〔疏〕熒,眩也。衛侯雖荒淫暴虐,而甚使辮聰明,加恃人君之威,陵藉忠諫之士,故顏回心生惶怖,眼目眩惑者也。
而色將平之,
 〔注〕不能復自異於彼也。
 〔疏〕縱有練心,不敢顯異,顏色靡順,與彼和平。

口將營之,

 〔注〕自救解不暇。

 〔疏〕衛侯位望既高,威嚴可畏,顏生恐禍及己,憂懼百端,所以口舌自營,略無容暇。
容將形之,
 〔疏〕形,見也。既懼災害,故委順面從,擊腮曲拳,形述斯見也。
心且成之。
 〔注〕乃且釋己以從彼也。
 〔疏〕豈直外形從順,亦乃內心和同,不能進善而更成彼惡故也。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注〕適不能救,乃更足以成彼之盛。
 〔疏〕以,用也。夫用火救火,猛燎更增;用水救水,波浪彌甚。故顏子之行,適足衛侯之暴,不能匡勸,可謂益多也。
順始無窮,
 〔注〕尋常守故,未肯變也。

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注〕未信而練,雖厚為害。
 〔疏〕汝之忠厚之言,近不信用,則雖誠心獻替,而叉遭刑戮於暴虐君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樞批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
〔注〕居#9下而任上之憂,比干,非其
事也。'
〔疏〕鎰法,賊民多殺日桀,殘義損善日紂。姓關,字龍逢,夏桀之賢臣,盡誠而遭斬首。比干,殷紂之庶叔,忠諫而被剖心。偃扮,猶愛養也。拂,違#10戾也。此二子者,並古昔良佐,修飾其身,伏#11行忠節,以臣下之位,憂君上之民,臣有德而君無道,拂戾其君,咸遭戮辱。援古證今,足為龜鏡。是知顏回化衛,理未可行也。
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注〕不欲今臣有勝君之名也。
 〔疏〕擠,墜也,陷也,毒也。夏桀殷紂,無道之君,不自揣量,猶責令譽,故因賢臣之修飾,肆其鴆毒而啗#12之。意在爭名逐利,遂至於此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

 〔注〕夫暴君非徒求恣其欲,乃復求名,但所求者非其道耳。
 〔疏〕堯禹二君,已具前解。叢枝,胥敖,有扈,並是國名。有扈者,今雍州鄂縣是也。宅無人日墟,鬼無後日厲。言此三國之君,悉皆無道,好起兵戈,征伐他國。豈唯責求實利,亦乃規覓虛名,遂使境域丘墟,人民絕滅,身遭刑戮,宗廟顛現。責名求實,一至如斯,今古共知,汝獨不聞也。
名實者,聖人之#13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注〕惜名食欲之君,雖復堯禹,不能勝化也,故與眾攻之,而汝乃欲空手而往,化之以道哉?
 〔疏〕夫庸人暴王,責利求名,雖復堯禹聖君,不能懷之以德,猶興兵眾,問罪夷凶。況顏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無疑故也。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疏〕嘗,試也。汝之化導,雖復未弘,既欲請行,必有所以,試陳汝意,告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
 〔注〕正其形而虛其心也。
 〔疏〕端正其形,盡人臣之敬;虛豁心慮,竭匡諫之誠。既承高命,敢迷所以耳。
勉而一,
 〔注〕言遜而不二也。
 〔疏〕勉勵身心,盡誠奉國,言行忠饉,終無差二。
則可乎?
 〔疏〕如前二衍,可行以不?
曰:惡。惡可。
 〔注〕言未可也。
 〔疏〕惡惡,猶於何也。於何而可,言未可也。
夫以陽為充孔揚,
 〔注〕言衛君亢陽之性充張於內而甚揚於外,彊禦之至也。

 〔疏〕陽,剛猛也。充,滿也,孔,甚也。言衛君剛猛之性滿完內心,彊暴之甚,彰揚外適。

釆色不定,

 〔注〕喜怒無常。
 〔疏〕順心則喜,違意則嘖,神釆氣色,曾無定準。
常人之所不違,
 〔注〕莫之敢逆。
 〔疏〕為性暴虐,威猛尋常,練士賢人,詛能逆#14。
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注〕夫頑彊之甚,人以快#15事感己,己陵籍而乃抑挫之,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疏〕案,抑也。容與,猶放縱也。人以快善之事箴規感動,君因#16其忠諫而抑到之,以求快樂縱容,遂其淫荒之意也。
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
 〔注〕言乃少多,無回降之勝也。
 〔疏〕衛侯無道,其來已久。日將漸漬之德,尚不能成,況乎鴻範聖明,如何可望也。

將執而不化,

 〔注〕故守其本意也。

 〔疏〕飾非閤主,不能從人如流,固執本心,誰肯變惡為善者也。
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詛可乎。
 〔注〕外合而內不訾,即向之端虛而勉一耳,言此未足以化之。
 〔疏〕外形擎腮,以盡足恭,內心順從,不敢訾毀。以此請行,有何利益,化衛之道,庸詛可言乎。斯則斥前端虛之衛未宜行用之也。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注〕顏回更說此三條也。
 〔疏〕前陳二事,己被抵訶,今設三條,庶其允合。此標題目,下釋其義,顏生迷己以問宣尼是也。
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薪乎而人善之,薪乎而人不善之邪?
 〔注〕物無貴賤,得生一也。故善與不善,付之公當耳,一無所求於人也。

 〔疏〕此下釋義。析,求也。言我內心質素誠直,共自然之理而為徒類。是知帝王與我,皆稟天然,故能忘貴賤於君臣,遣善惡於榮辱,復矜名以避惡,求善於他人乎?此虛懷,庶其合理。
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
 〔注〕依乎天理,推己性#17命,若嬰兄之直往也。
 〔疏〕然,如此也。童子,嬰兄也。若如面#18說,推理直前,行比嬰兒,故謂之童子。結成前義,故是之謂與天為徒也。
外曲者,與人之#19為徒也。擎腮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
 〔疏〕夫外形委曲,隨順世問者,將人倫為徒類也。擎手腮足,罄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禮也。而和同塵垢,污隆任物,人皆行此,我獨不為耶。是以為人所為,故人無怨疾也。

是之謂與人為徒。

 〔注〕外形委曲,隨人事之所當為也。

 〔疏〕此結成#20也。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

 〔注〕成於今而比於古也。

 〔疏〕忠諫之事,乃成於今,君臣之義,上比於古,故與古之忠臣比干等類,是其義也。
其言雖教,謫之實也。
 〔注〕雖是常教,實有諷責之旨。
 〔疏〕謫,責也。所悚之言,雖是教迹,論其意旨,實有諷責之心也。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疏〕敻古以來,有此忠練,非我今日獨起箴規者也。
若然者,雖直而不病,
 〔注〕寄直於古,故無以病我也。
 〔疏〕若忠練之道,自古有之,我今誠直,亦幸無憂累。
是之謂與古為徒。
 〔疏〕此結前也。
若是則可乎?
 〔疏〕呈此三條,未知可不?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注〕當理無二,而張三條以政之,與事不冥也。

 〔疏〕諜,條理也,當也。法苟當理,不俟多端,政設三條,大傷繁冗。於理不當,亦不安恬,故於何而可也。
雖固亦無罪。
 〔注〕雖未弘大,亦且不見咎責。
 〔疏〕設此三條,雖復固陋,既未行李,亦幸無咎責者也。
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
 〔注〕罪則無矣,化則未也。
 〔疏〕胡,何也。顏回化衛,止有是法,纔可獨善,未及濟時,故何可以及化也。又解:若止而勿行,於理便是,如其適衛,必自遭殆也。
猶師心者也。
 〔注〕挾三衍以適彼,非無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聖人虛己,應時無心,譬彼明鏡,方玆虛谷。今顏回預作言教,方思慮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師其有心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疏〕顏生三行,一朝頓盡,化衛之道,進趣無方,更請聖師,庶聞妙法。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21為之其易邪?
 〔注〕夫有其心而為之#22者,誠未易也。
 〔疏〕顏回殷動致請,尼父為說心齋。但能虛忘,吾當告汝,必其有心為作,便乖心齋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
易之者,皞天不宜。
 〔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爾雅》云,夏日皞天。言其氣皞旴#23也。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皞天之下,不見其宜。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顏回日: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
 〔疏〕茹,食也。葷,辛菜也。齋,齊也,謂心迹俱不染塵人也。顏子家貧,儒史具悉,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簞瓢蔬素,已經數月,請若此得為齋不。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鬼獻宗席,俗中致齊之法,非所謂心齋者也。
回日:敢問心齋。
 〔疏〕向說家貧,事當祭祀。心齋之術,請示其方。
仲尼日:若一志,
 〔注〕去異端而任獨也。

 〔疏〕一汝志心,無復異端,入寂虛忘,冥符獨化。此下答於顏子,廣示心齊之術者也。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疏〕耳根虛寂,不凝官商,反聽無聲,凝神心府。
無聽之以心而籥之以氣。
 [疏〕心有知覺,猶起人#24緣;氣無情慮,虛柔任物。故去被知覺,取此虛柔,遣之又遣,漸階玄妙也。
聽止於耳,
 [疏〕不著聲塵,止於心聽。此釋無聽之以耳也。

心止於符。

 〔疏〕符,合也。心起緣慮,必與境合,庶令凝寂,不復與境相符。此釋無聽之以心者也。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注〕遺耳目,去心意,而付氣性之自得,此虛以待物者也他
 〔疏〕如氣柔弱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方能應物。此解而聽之以氣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注〕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
 〔疏〕唯此真道,集在虛心。故知虛心者,心齋妙道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
 〔注〕未使心齋,故有其身。
 〔疏〕未察心齋之教,猶懷封滯之心,既不能隳體以忘身,尚謂顏回之實有也。
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注〕既得心齋之使,則無其身。
 〔疏〕既得夫子之教,使其人以虛齋,遂能物我洞忘,未嘗#25之可有也。

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疏〕夫子.向說心齋之妙、妙盡於斯。

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

 〔注〕放心自得之場,當於實而止。

 〔疏〕夫子謂瀕生化衛之要,慎莫據其樞要,且復遊入蕃傍,亦宜晦迹消聲,不可以名智感物。樊,蕃也。
入則鳴,不入則止。

 〔注〕譬之官商,應而無心,故曰鳴也。夫無心而應者,任彼耳,不彊應也。
 〔疏〕若也#26道狎衛侯,則可鳴聲匡救;如其諫不入耳,則宜緘口忘言。示勿#27。彊顯忠貞,必遭於禍害。

無門無毒,

 〔注〕使物自若,無門者也;付天下之自安,無毒者也。毒,治也。

 〔疏〕毒,治也。如水如鏡,應感虛懷,既不預作也。
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注〕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體至一之宅而會乎必然之符也。
 (疏〕宅,居處也。處心至一之道,不得止而應之,機感冥會,非預謀也。

則幾矣。

 〔注〕理盡於斯。

 〔疏〕幾盡也。應物理盡於斯也矣#28。

絕邇易,無行地難。
 〔注〕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無為則易,欲為而不傷性,不可得也。
 〔疏〕夫端居絕逵,理在不難;行不踐地,故當不易。亦猶無為虛寂,應感則易;有為思慮,涉物則難。其理鈴然,故與斯譬矣。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注〕視聽之所得者粗,故易欺也;至於自然之報細,故難為也。則失真少者,不全亦少;失真多者,不全亦多;失得之報,未有不當其分者也。而欲違天為偽,不亦灘乎。
 〔疏〕夫人情驅使,其法贏淺,所以易欺;天然馭用,斯理微細,是故難矯。故知人問涉物,叉須率性任真也。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注〕言必有其具,乃能其事,今無至.虛之宅,無由有化物之實也。

 〔疏〕夫烏無六翩,鈴不可以傳空;人無二智,亦未能以接物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
 〔注〕夫視有若無,虛室者也。室虛而純白獨生矣。
 〔疏〕瞻,觀照也。彼,前境也。闋,空也。夫觀察萬有,悉皆空寂,故能盡#29其心室,反照真源,而智惠明白,隨用而生。白,道也。
吉祥止止。
 〔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止者,凝靜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靜之心,凝靜之心#30亦能致吉祥之善應也。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注〕若夫不止於當,不會於極,此為以應坐之日而馳騖不息也。故外敵未至而內已困矣,豈能化物哉。

 〔疏〕苟不能形同稿木,心若死灰,則雖容儀端拱,而精神馳騖,可謂形坐而心馳者也。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注〕夫使耳目閉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將任性直通,無往不冥,尚無幽昧之責,而況人問之累乎。
 〔疏〕徇,使也。夫能令根竅內通,不綠於物境,精神安靜,志外於心知者,斯則外遣於形,內忘於智,則集體黜聰,虛懷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當乎。人倫鑽仰而歸依,固其宜矣。故《外篇》云,無鬼責無人非也。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几蓮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注〕言物無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31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32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聖可以得聖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將為生以生之。故見目而求離朱之明,見耳而責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於內,耳目竭喪於外,處身不適而與物的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問之變,應乎世世之節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齋等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也。伏牛乘馬,號日伏犧,姓風,號太昊。几還者,三皇已前無文字之君也。言此心齋之道,夏禹虞舜以為應物綱紐,伏犧几還行之以終其身,而況世問凡鄙疏散之人,軌轍此道而欲化物。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莊王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食采於葉,僭號稱公。王者,春秋實為楚子,而僭稱王。齊,即姜姓太公之裔。其先禹之四岳,或封於呂,故謂太公為呂望。周武王封太公於營丘,是為齊國。齊楚二國,結好往來,王帛使乎,相繼不絕,或急難而求救,或問罪而請兵,情事不輕,委寄甚重,是故諸梁憂慮,詢道仲尼也。
齋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
 〔注〕恐直空報其敬,而不肯急應其求也。
 〔疏〕齋侯逵爾往來,心無真實,至於迎待楚使,甚自殷動,所請事情,未達依允。奉命既重,預有此憂。
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
 〔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動,況乎五等,如何可動。以此而量,甚為憂慄之也。
子嘗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懼成。
 〔注〕夫事無小大,少有不言以成為懼者耳。此仲尼之所曾告諸梁也。
 〔疏〕子者,仲尼。寡之言少。夫經營事緒,抑乃多端。雖復大小不同,而莫不以成遂為懼適也。故諸梁引前所稟,用發後機。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

 〔注〕夫以成為懼者,不成則怒矣。此楚王之所不能免也。
 〔疏〕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則有人倫之道,刑罰之憂。
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注〕人息雖去,然喜懼戰於胸中,固已結冰炭於五藏矣。
 〔疏〕喜則陽舒,憂則陰慘。事既成遂,中情允愜,變昔日之憂為今時之喜。喜懼交集於一心,陰陽勃戰於五藏,冰炭聚結,非息如何?故下文云。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注〕成敗若任之於彼而莫足以息心者,唯有德者乎。
 〔疏〕安得喪於靈府,任成敗於前塗,不以憂喜累心者,其唯盛德焉。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

 〔注〕對火而不思凍,明其所撰儉薄也。

 〔疏〕臧,善也。清,涼也。承命嚴重,心懷怖懼,執用粗養,不暇精膳。所候既其檢薄,爨人不欲思凍,然#33火不多,無熱可避之也。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注〕所撰檢薄而內熱飲冰者,誠憂事之難,非美食之為。
 〔疏〕諸梁晨朝受詔,暮夕飲冰,足明怖懼憂愁,內心需#34灼。詢道情切,達照此懷也。
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
 〔注〕事未成則唯恐不成耳。若果不成,則恐懼結於內而刑網羅於外也。
 〔疏〕夫情事未決,成敗不知,而憂喜存懷,是陰陽之患也。事若乖舛,鈴不成遂,則有人臣之道,刑網斯及。有此二息,何處逃愆?
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疏〕忝為人臣,濫充末使,位高德薄,不足任之。子既聖人,情兼利物,又有所以,幸來告示。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疏〕戒,法也。寰寓之內,教法極多,要切而論,莫過二事。二事義旨,具列下文。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
 〔注〕自然結固,不可解也。
 〔疏〕夫孝子事親,盡於愛敬。此之性命,出自天然,中心率由,故不可解也。
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問。
 〔注〕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此天人之道,叉至之宜。
 〔疏〕夫君臣上下,理固又然。故忠臣事君,死成其節,此乃分義相投,非關天性。然六合雖寬,未有無君之國。若有罪責,亦何處逃愆。是以奉命即行,無勞進退。

是之謂大戒。

 〔注〕若君可逃而親可解,則不足戒也。

 〔疏〕結成以前君親大戒義矣。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疏〕夫孝子養親,務在順適,登仕求祿,不擇高卑,所遇而安,方名至孝也。
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疏〕夫亂臣#35事主,事盡忠貞,無#36夷險,安之若命,豈得揀擇利害,然後奉行,能如此者,是忠臣之盛美也。
自事其心者,一反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注〕知不可奈何者命也而安之,則無哀無樂,何易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為命而不施心於其問,泯然與至當為一而無休戚於其中,雖事几人,猶無往而不適,而況君親乎。
 〔疏〕夫為道之士而自安其心智者,體違順之不殊,達得喪之為一,故能涉哀樂之前境,不輕易施,知窮達之鈴然,豈人情之能制。是以安心順命,不乖天理,自非至人玄德,孰能如前#37也。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
 〔注〕事有鈴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則事齊,事齊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用心於有身哉。
 〔疏〕夫臣子事於君父,鈴須致命盡情,有事即行,無容揀擇,忘身整務,固是其宜。苟不得止,應須任命也。
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注〕理無不通,故當任所遇而直前耳。若乃信道不篤而悅惡存懷,不能與至當俱往而謀生慮死,未見能成其事者也。
 〔疏〕既曰行人,無容悅惡,奉受君命,但當適齊,有何閑日謀生慮死也。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

 〔注〕近者得接,故以其信驗親相靡服也。

遠則必忠之以言,

 〔注〕遙以言傳意也。

 〔疏〕几交游鄰近,則以性#38情靡順;相去遙遠,則任言以表忠誠。此仲尼引己所聞勸戒諸梁也。
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注〕夫喜怒之言,若過其實,傳之者宜使兩不失中,故未易也。
 〔疏〕以官表意,或遣人傳,彼此相投,乍相喜怒。為此使乎,人閒未易。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注〕溢,過也。喜怒之言常過其當也。
 〔疏〕溢,過也,彼此兩人,互相善怒,若其順情,則美惡之言叉當過者也。
凡溢之類妄,
 〔注〕嫌非彼言,似傳者妄作。
 〔疏〕類,似也。夫溢當之言,體非真實,聽者既疑,似使人妄構也。

妄則其信之也莫,

 〔注〕莫然疑之。

 〔疏〕莫,致疑貌也。既似傳者妄作,遂生不信之心,莫然疑之也。
莫#39則傳言者殃。
 〔注〕就傳過言,似於誕妄。受者有疑,則傳言者橫以輕重為罪也。
 〔疏〕受者生疑,心懷不信,傳語使乎,殃禍斯及。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注〕雖聞臨時之過言而勿傳也,必稱其常情而要其誠致,則近於全也。
 〔疏〕夫處涉人問,為使實難,叉須未察常情、鈴使賓主折中,不得傳一時喜怒,致兩言有問#40。能如是者,近獲全身。夫子引先聖之格言,為當來之軌轍也。
且以巧闕力者,始乎陽,
 〔注〕本共好戲。
常卒乎陰,
 〔注〕欲勝情至,潛興害彼#41。

 〔疏〕陽,喜也。陰,怒也。夫較‘力相戲,非無機巧。初始戲雊,則情在喜懼;逮乎終卒,則心生忿怒,好勝之情,潛以相害。世間喜怒,情使例然。此舉闕力以譬之也。
泰至則多奇巧;
 〔注〕不復循理。
 〔疏〕忿怒之至,欲勝之甚,則情多奇譎,巧詐百端也。
以禮飲酒者,始乎治,
 〔注〕尊卑有別,旅酬有次。
常卒乎亂,
 〔注〕湛湎淫泱也。
 〔疏〕治,理也。夫賓主獻酬,自有倫理,側弁之後,無後尊卑,初正卒亂,物皆如此。舉飲酒之為譬。
泰至則多奇樂。
 〔注〕淫荒#42縱橫,無所不至。
 〔疏〕宴賞既酣,荒淫斯甚,當歌屢舞,無復節文,多方奇異,歡樂何極。
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注〕夫煩生於簡,事起於微,此必至之勢也。

 〔疏〕几情常事,亦復如然。莫不始則誠信,終則鄙惡;初起簡步,後鈴巨大。是以煩生於簡,事起於微。此合喻也。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
 〔注〕夫言者,風波也,故行之則實喪矣。
 〔疏〕夫水因風而起波,譬心因言而喜怒也。故因此風波之言而行喜怒者,則喪於實理者也。
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注〕故遺風波而弗行,則實不喪矣。
夫事得其實,則危可安而蕩可定也。
 〔疏〕風鼓水波,易為動蕩,譬言喪實理,危殆不難也。
故忿設無由,巧言褊辭。
 〔注〕夫忿怒之作,無他由也,常由巧
言過實,偏辭失當。
 〔疏〕夫施設忿怒,更無所由,每為浮偽巧言偏辭餡佞之故也。
獸死不擇音,氣息第然,於是並生心厲。

 〔注〕譬之野獸,蹴之窮地,意急情盡,則和聲不至而風息不理,第然暴怒,俱生疣疵以相對之。

 〔疏〕夫野獸因窘,迫之窮地,性命將死,嗚不擇音,氣息第鬱,心生疵疾,忽然暴怒,搏噬於人。此更起譬也。
剋核太#43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注〕夫寬以容物,物叉歸焉。剋核太精,則鄙吝心生而不自覺也。大人蕩然放物於自得之場,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歡,故四海之交可全。
 〔疏〕夫剋切責核,逼迫太甚,則不善之心欽然自應,情事相感,物理自然。是知躁則失君,寬則得眾也。
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注〕苟不自覺,安能知禍福之所齊詣也。
 〔疏〕夫急躁件物,鈴拒之理,數自相召,不知所以。且當時以不肖應之,則誰知終後之禍者邪?
故《法言》曰:無遷令,
 〔注〕傳彼實也。

 〔疏〕承君令命,以實傳之,不得以臨時喜怒輒為遷改者也。

無勸成,

 〔注〕任其自成。

 〔疏〕直陳君令,任彼事情,無勞勸獎,強令成就也。
過度益也。
 〔注〕益則非任實。
 〔疏〕安於天命,率性任情,無勞添益語言,過於本度也。
遷令勸成殆事,
 〔注〕此事之危殆。
 〔疏〕改於君命,強勸彼成,其於情事,大成危殆。
美成在久,
 〔注〕美成者任其時化,譬之種植,不可一朝成。
 〔疏〕心之所美,率意以成,不由勸獎,故能長久。
惡成不及改,
 〔注〕彼之所惡而勸強成之,則悔政尋至。
 〔疏〕心之所惡,強勸而成,不及多時,尋當改悔。

可不慎與。

 〔疏〕處涉人世,街命使乎,先聖法言,深宜戒慎。

且夫乘物以遊心,
 〔注〕寄物以為意也。
 〔疏〕夫獨化之士,混迸人間,乘有物以遨遊,運虛心以順世,則何殆之有哉。
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注〕任理之鈴然者,中庸之符全矣,斯接物之至也。
 〔疏〕不得已者,理之叉然也。寄叉然之事,養中和之心,斯真理之造極,應物之至妙者矣。
何作為報也。
 〔注〕當任齊所報之實,何為為齊作意於其問哉。
 〔疏〕率己運命,推理而行,何須預生億度,為齊作報故也。
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注〕直為致命最易,而已#44喜怒施心,故難也。

 〔疏〕直致率情,任於天命,其自簡易,豈有難耶。此其難者,言不難也#45。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疏〕姓顏,名闔,魯之賢人也。太子,刻職也。顏闔自魯適衛,將欲為太子之師傅也。
而問於蓮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
 〔疏〕姓連,名環,字伯玉,衛之賢大夫。劇贖察天然之凶德,持殺戮以快心。既是衛國之人,故言有人於此。將為儲后#46之傅,故詢道於哲人。
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
 〔注〕夫小人之性,引之軌制則僧己,縱其無度則亂邦。
 〔疏〕方,猶法也。稟性兇頑,不履仁義。與之方法,而軌制憎己,所以危身,縱之無度,而荒淫顛疊,所以亡國o
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

 〔注〕不知民過之由已,故罪責於民而不自改。

 〔疏〕己之無道,曾不恢革,百姓有罪,株戮極深。唯見黔首之愆#47,不知過之由己。既知如風靡草,是知責在於君。
若然者,吾奈之何?
 〔疏〕然,猶如是。將奈之何,詢道蓬環,故陳其所以。
蓬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汝身哉#48。

 〔注〕反覆與會,俱所以為正身。們疏戒,湯也。己身不可率耳。防慎儲君,勿輕犯觸,身履正道,隨煩機宜。前則欺其能問,後則示其方法也。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注〕形不乖逢,和而不同。
 〔疏〕身形從就,不乖君臣之禮。心智和煩,迸混四#49事濟之也。
雖然,之二者有息。
 〔疏〕前之二#50條,略標方衍。既未盡善,猶有其息累也。

就不欲入,

 [注]就者形順,入者遂與同。

 〔疏〕郭注云,就者形順,入者遂與同也。
和不欲出。
 〔注〕和者義濟,出者自顯伐。
 〔疏〕心知和順,方便接引,推功儲君,不顯己能,斯不出也。
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
 〔注〕若遂與同,則是類危而不扶持,與彼俱亡矣。故當模格天地,但不立小異耳。
 〔疏〕顛,覆也。滅,絕也。崩,壞也。蹶,敗也。形容從就,同入彼惡,則是類危而不扶持,故政類覆滅絕,崩厭效壤,與彼祺亡也矣。
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
 〔注〕為顯取之,且有含垢之聲;濟彼之右,被許惡其勝己,妄生妖草。故當悶灘著晦,玄同光塵,然肢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疏〕反#51物為妖。草,災也?雖復和衫〞光同塵,而自顯出己智,不能韜光晦述,故有齊#52彼之名。劇績惡其勝'''"已;謂其妄生妖草,故以事而害之。

彼且為嬰兄,亦與之為嬰兄;彼且為無叮畦,亦與之為無呵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注〕不小立圭角以逆其鱗也。
 〔疏〕盯,評也。畦,垮也。與,共也。入,會也。夫處世接物,其道定難。不可遂與和同,亦無容郵頓一生乖件。或伺嬰兌之愚鄙,且復無知;或氣田野之無畦,略無界畔;縱奢移之責求,任凶猛之殺戮。然彼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達斯趣者,方會無累之道也。
汝不知夫螳娘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注〕夫螳維之怒臂,非不美也;以當車轍,顯非敵耳。今知之所無奈何而欽彊當其任,即螳維之怒臂也。
 〔疏〕螳籮,有斧蟲也。夫螳娘鼓怒其臂以當軒車之轍,雖復自恃才能之美善,而鈴不肚舉其職任。喻顏闔欲以己之才能以當儲君之勢,何異乎螳蚊怒臂之當車轍也。

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注〕積汝之才,伐汝之美,以犯此人,危殆之道。
 〔疏〕積,蘊蓄也。而,汝也。幾,危也。既傅儲君,應須戒慎,今乃蘊蓄才能,自矜汝美,犯觸威勢,叉致危亡。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
 〔注〕恐其因有殺心而遂怒也。
 〔疏〕汝頗知世有養虎之法乎?豬羊之類,不可生供猛獸,恐其因殺而生嘖怒也。
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
 〔注〕方使虎自齧分之,則因用力而怒矣。
 〔疏〕汝頗知假令以死物投獸,猶須先為分次,若使虎自齧分,恐因用力而怒之也。

時其飢飽,達其怒心。

 〔注〕知其所以怒而順之。

 〔疏〕知飢飽之時,達喜怒之節,通於物理,豈復危亡。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注〕順理則異類生愛,逆節則至親交兵。
 〔疏〕夫順則悅媚,虎狼可以馴狎;逆則殺害,至親所以交兵。養己之道既同,涉物之方無別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娠盛溺。
 〔注〕矢溺至賤,而以寶器盛之,愛馬之至也。
 〔疏〕蜃,大蛤也。愛馬之矢,意在貴重。屎溺至賤,以大蛤盛之,情有所滯,遂至於是也。
適有蚊贏僕綠,
 〔注〕僕僕然群著馬。
而批之不時,
 〔注〕雖救其息,而掩馬之不意。
則缺銜毀首碎胸。
 〔注〕掩其不備,故驚而至此。

 〔疏〕僕,聚也。扮,拍也。銜,勒也。適有蚊蟲,相聚緣馬,主既愛惜,率然扮之,意在除害。不定時節,掩馬不意,忽然驚駭,於是馬缺街勒,挽破轡頭,人遭蹄踏,碎胸毀首者也。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注〕意至除息,率然扮之,以致毀碎,失其所以愛矣。故當世接物,逆順之際,不可不慎也。
 〔疏〕亡,猶失也。意之所在#53,在乎愛馬,既以毀損,即失其所愛。人問涉物,其義亦然,機感參差,即遭禍厄#54,拊馬之喻,深宜慎之也。
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礫社樹。
 〔疏〕之,適也。曲轅,山名也。其道屈曲,猶如嵩山之西有報轅之道,即斯類也。礫,木名也。社,土神也。祀封土日社。社,吐也,言能吐生萬物,故謂之社。而匠是工人之通稱,石乃巧者之私名。其人自魯適齊,塗經曲道,睹玆異木,擁腫不才。欲明處涉人問,叉須以無用為用。
其大蔽#55牛,絮之百圍,
  〔疏〕絮,約束也。礫社之大#56,特高常木,枝葉覆蔭,木蔽千牛,以繩束之,圍贏百尺。江南《莊》本多言其大蔽牛,無數千字,此本應錯。且商丘之木,既結駟千乘,曲轅之樹,豈蔽一牛?以此格量,數千之本是也。
其高臨山千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
 〔疏〕七尺日仞。此樹直練岑岑七十餘,尺然後挺生枝幹,蔽日捎雲。堪為船者,旁有數十木之大也。其狀如是也。
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疏〕輟,止也。木大異常,看者甚眾。唯有匠石知其不村,行塗直過,曾不留視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之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疏〕門人驚礫社之盛美,乃任立以觀看。自負使以從師,未見村其若此怪大匠之不顧#57,走及,遂以諮詢。
曰:已矣,勿言之矣。

 [疏〕已,止也。匠石知大木之不村,非世俗之所用,嫌弟子之辭#58費,訶令止而勿言也。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
 〔疏〕礫木體重,為船即沉,近土多敗,為棺槨速朽#59。疏散之樹,終於天年,亦是不材之木,故致閑散也。
以為器則速毀,
 〔疏〕人問器物,貴在牢固。礫既疏脆,早毀何疑也。

以為門戶則液構,以為樹#60則蠹。
 〔疏〕備,脂汁#61出也。蠹木,內蟲也,為門戶則津液備而脂出,為梁柱則蠹而不牢。
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注〕不在可用之數,故曰散木。
 〔疏〕閑散疏脆,故是不材之木,涉用無堪,所以免於早夭。
匠石歸,礫社見夢曰:汝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
 〔注〕凡可用之木為文木。

 〔疏〕惡乎,猶於何也。若,汝也。予,我也。可用之木為文木也。匠石歸寢,礫社感夢,問於匠石;汝將何物比並我故?為當將我不材散木邪?為當比予於有用文章之木邪?
夫租梨橘柚,果菰之屬,
 〔疏〕夫在樹曰果,租梨之類;在地曰放,瓜瓠之徒。汝豈比我於此之輩者耶?
實孰則剝#62,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拮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注〕物皆以自用傷。
 〔疏〕夫果蘿之類,其味甚話#3,子實既熟,即遭剝落,於是大枝折折,小枝發泄。此豈不為滋味能美,所以用苦其生。毀辱之言,即斯之謂。且春生秋落,乃盡天年;中塗打擊,名為橫天。而其識無情,世俗人物,皆以有用傷夭其生,故此結言莫不如是。拾,打也。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

 〔注〕數有醉睨己者,唯今匠石明之耳。

為予大用。

 〔注〕積無用乃為濟生之大用。
 〔疏〕不村無用,叉獲全生,礫社求之,其來久矣。而庸拙之匠,疑是文木,頻來顧昤,欲見誅鄰#64,懼夭斧斤,萬乎死地。今逢匠伯,鑒我不材,方得全生,為予大用。幾,近也。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注〕若有用,久見伐。
 〔疏〕向使我是文木而有村用,久遭萬截,夭折斤斧,豈有此長大而壽年乎。
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疏〕汝之與我,皆造化之一物也,與物豈能相知。奈何哉,假問之辭。
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注〕以戲匠石。
 〔疏〕匠石以不材為散,礫社以材能為無用,故謂石為散人也。汝炫才南華真經注疏卷五能於世俗,故鄰於夭枉#65;我以疏散而無用,故得全生。汝是近死之散人,安知我是散木耶?託於夢中,以戲匠石也。

匠石覺而診其夢。
 〔疏〕診,占也。匠石既覺,思量睡中,占候其夢,說向弟子也。
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
 〔注〕猶嫌其以為社自榮,不趣取於無用而已。
 〔疏〕礫木意趣,取於無用為用全其生者,則何為為社以自榮乎?門人未解,故起斯問也。
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
 〔注〕社自來寄耳,非此木求之為社也。
 〔疏〕若,汝也。彼,謂社也。汝但慎密,莫輕出言。彼社之神,自來寄託,非關此木樑#66為社也。
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
 〔注〕言此木乃以社為不知己而見辱病也,豈榮之哉。
 〔疏〕詬,辱也。用此社神為不知我以無用為用,貴在全生,乃橫來寄託,深見詬病,翻為羞恥,豈榮之哉。

不為社者,且幾有萬乎。

 〔注〕本自以無用為用,則雖不為社,亦終不近於蓊伐之害。
 〔疏〕木以疏散不村,故得全其生道,假令不為社樹,豈近於蓊伐之害乎。
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
 〔注〕彼以無保為保,而眾以有保為保。
 〔疏〕疏散之樹,以無用保生,文木之徒,以才能夭折,所以為其異之者也。
而以義譽#67之,不亦遠乎。
 〔注〕利人長物,禁民為非,社之義也。夫無用者,泊然不為而群才自用,用者各得其叔而不與焉,此無用之所以全也。汝以社譽之,無綠近也。
 〔疏〕夫散木不材,稟之造物,賴其無用,所以全生。而社神寄託,以成詬厲,更以社義讚譽,失#68彌遠。
南伯子景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69花其所籟。

 〔注〕其枝所陰,可以隱飽千乘。

 〔疏〕伯,長也。其道甚尊,堪為物長,故為之伯,即南郭子秦也。商丘,地名,在梁宋之域。駟馬日乘。簌,蔭也。子茶於宋國之中,經於商丘之地,遇見大木,異於尋常,樹本贏長,枝葉茂盛,垂#70陰布影,隱覆極多,連結車乘,可庇四千匹馬也。
子蔡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
 〔疏〕子茶既堵此木,不識其名,疑有異能,故政斯大。
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
 〔疏〕軸解者,如車軸之轉,謂轉心木也。周身為棺,棺,完也。周棺為槨也。夫粱棟須直,巷曲所以不堪;棺槨藉牢,解散所以不固也。
咕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疏〕玖舌咕葉,則唇口爛傷;用鼻嗅之,則醉悶不止。醒,病酒#71也。

子蔡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

 〔疏〕通體不村,可謂全生之大才;眾諸無用,乃是濟物之妙用;故能不夭斤斧而蔭庇千乘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注〕天#72王不才於百官,故百官御其事,而明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知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折。天何為哉?玄默而已。而群村不失其當,則不村乃村之所至賴也。故天下樂推而不厭,乘#73萬物而無害也。
 〔疏〕夫至人神矣,陰陽所以不測;混逵人問,和光所以不耀。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舟船庶物,蔭覆黔黎,譬彼礫社,方茲異木,是以嗟欺神人用#74,不材也#75者,大材也。
宋有荊氏者,宜揪柏桑。
 〔疏〕荊氏,地名也。宋國有劇氏之地,宜此揪柏桑之三木,悉皆端直,堪為村用。此略舉文木有村所以夭折,對前散木無用所以全生也。
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代者斬之;

 〔疏〕兩手曰拱,一手曰把。狙猴,頻猴也。代,根也,亦折也。拱把之木,其村非大,適可斬為折概,以擊奸孺猴也。

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
 〔疏〕麗,屋棟也,亦言小船也。高名,榮顯也。三尺四尺之圍,其木稍大,求榮華高屋顯好名船者,輒取之也。
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禪傍者斬之。
 〔疏〕禪傍,棺村也。亦言:棺之全一邊而不卑#76合者謂、之禪傍。七八尺圍,其木極大,貴富之室,商賈之家,求大板為棺村者,當斬取之也。
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
 〔注〕有村者未能無惜也。
 〔疏〕為有甩,故不盡造化之年,而中塗夭於工人之手,斯皆以其村能為之息害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顆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注〕巫祝解除,棄此三者,鈴妙選辭具,然後敢用。

 〔疏〕顆,額也,亢,高也。痔,下漏病也。巫祝陳芻狗以祠祭,選牛豕以解除,叉須精簡純色,擇其好者,展如在之誠敬,庶冥感於鬼神。今乃有高鼻折頻之豚,白頻不辭之犢,痔漏穢病之人,三者既不清潔,故不可往於靈河而設祭奠者也。古者將人況河以祭河伯,西門豹為鄴令,方斷之,即其類是也。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
 〔注〕巫祝於此亦知不村者全。

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注〕夫全生者,天下之所謂祥也,巫祝以不村為不祥而弗用也,彼乃以不祥全生,乃大祥也。神人者,無心而順物者也。故天下之所謂大祥,神人不逆。
 〔疏〕女曰巫,男曰現。祝者,執板讀祭文者也。祥,善也。巫師祝史解除之時,知此三者不堪享祭,故棄而不用,以為不善之物也。然神聖之人,知伴造化,知不村無用,故得全生。是知白顆亢鼻之言,痔病不祥之說,適是小巫之鄙情,豈日大人之通智。故才不全者,神人所以為吉祥大善之事也。
支離疏者,頤隱於齊#77,肩高於頂,
 〔疏〕四肢離析,百體寬疏,遂使頰頤隱在臍問,肩膊高於頂上。形容如此,故以支離為名也。
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牌為脅。
 〔疏〕會撮,高豎貌。五管#78臟臉也。五臟之臉,並在人背,古人頭髻,皆近頂後。今支離殘病,偃嘍低頭,遂使臟臉頭髻,悉皆向上,兩腳牌股孿縮而迫於脅肋也。
挫緘治懈,足以蝴口;
 〔疏〕挫緘,縫衣也。治懈,洗洗也。蝴,飼也,庸役身力以飼養其口命#79。

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
 〔疏〕莢,小箕也。精,米也。言其掃市場,鼓箕莢,播揚土,簡精粗也。又解:鼓莢,謂布著敷卦兆也。播精,謂精判吉凶辮精靈也。或掃市以供家口,或賣卜以活身命,所得之物可以養十人也。

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問;

 〔注〕恃其無用,故不自竄匿。
 〔疏〕邊蕃有事,徵求勇夫,殘病之人,不堪征討,自得無懼,攘臂遨遊,恃其無用,故不竄匿。
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
 〔注〕不任作役故。
 〔疏〕國家有重大搖役,為有瘋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
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注〕役則不與,賜則受之。
 〔疏〕六石四斗曰鐘。君上憂憐鰥寡,矜恤貧病,形殘既重,受物還多。故郭注云,役則不預,賜受之者也。
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注〕神人無用於物,而物各得自用,歸功名於群村,與物冥而無進,故免人問之害,處常美之實,此支離其德也。

 〔疏〕夫支離其形,猶忘形也;支離其德,猶忘德也。而況支離殘病,適是忘形,既非聖人,故未能忘德。夫忘德者,智周萬物而反智於愚,明並三光而歸明於昧,故能成功不居,為而不恃,推功名於群有#80,與物冥而無述,斯忘德者也。夫忘形者猶足'以養身終年,免乎人間之害,何況忘德者耶。其勝劣淺深,故不可同年而語矣。是知支離其德者,其唯聖人乎。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注〕當順時直前,盡乎會通之宜耳。世之衰盛,蔑然不足覺,故曰何如。
 〔疏〕何如,猶如何也。之,適也。時孔子自魯之楚,合於賓館。楚有賢人,姓陸,名通,字接輿,知孔子歷聘,行歌譏刺。鳳兮鳳兮,故哀欺聖人,比於來儀應瑞之烏也,有道即見,無道當億,如何懷此聖德,往適衰亂之邦者耶。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注〕趣當盡臨時之宜耳。

 〔疏〕當來之世,有懷道之君可應聘者,時命如馳,故不可待。過往之時,堯舜之主,變化已久,亦不可尋。趣合當時之宜,無勞瞻前顧後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注〕付之自爾,而理自生成。生成非我也豈為治亂易節哉。治自求成,故遺成而不敗,亂自求生,故忘生而不死。
 〔疏〕有道之君,休明之世,聖人弘道主教,成就天下。時逢暗主,命屬荒年#81,適可全生遠害,韜光晦述。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注〕不瞻前顧後,而盡當今之會,冥然與時世為一,而後妙當可全,刑名可免。
 〔疏〕方,猶當。今喪亂之時,正屬衰周之世,危行言遜,僅可免於刑戮,方欲執逵應聘,不亦妄乎。此接輿之詞,譏誚孔子也。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注〕足能行而放之,手能執而任之,聽耳之所聞,視目之所見,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不能,用其自用,為其自為,恣其性內而無纖芥於分外,此無為之至易也。無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性命全而非福者,理未聞也。故夫福者,即向之所謂全耳,非假物也,豈有寄鴻毛之重哉。率性而動,動不過分,天下之至易也;舉其自舉,載其自載,天下之至輕也。然知以無崖傷性,心以#82欲惡蕩真,故乃釋此無為之至易行彼有為之至難,棄夫自舉之至輕而取夫載彼之至重,此世之常息也。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注〕舉其性內,則雖負萬鈞而不覺其重也;外物寄之,雖重不盈錙銖,有不勝任者矣。為內,福也,故福至輕;為外,禍也,故禍至重。禍至重而莫之知避,此世之大迷也。
 〔疏〕夫視聽知能,各有涯分。止於分內,可以全生;求其分外,鈴遭夭折。全生所以為福,夭折所以為禍。而分內之福,輕於鴻毛,貴競之徒,不知載之在己;分外之禍,重於厚地,執迷之徒,不知避之去身。此蓋流俗之常患者也,故寄孔陸以彰其累也。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注〕夫畫地而使人循之,其邇不可掩矣;有其己而臨物,與物不冥矣。故大人不明我以耀彼而任彼之自明,不得#83我以臨人而付人之自得,故能彌貫萬物而玄同彼我,泯然與天下為一而內外同福也。
 〔疏〕已,止也。殆,危也。仲尼生衰周之末,當澆季之時,執持聖進,歷國應聘,頻遭斥逐,屢被詆訶。故重言已乎,不如止而勿行也。若用五德臨於百姓,拾己效物,叉致危亡,猶如畫地作逵,使人走逐,徒費功勞,無由得掩,以己率物,其義亦然也。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注〕迷陽,猶亡陽也。亡陽任獨,不蕩於外,則吾行全矣。天下皆全其吾,則凡稱吾者莫不皆全也。

 〔疏〕迷,亡也。陽,明也,動也。陸通勸其尼父,令其晦進韜光,宜放獨化之無為,忘遣應物之明智,既而止於分內,無傷吾全生之行也。
吾行#84部曲,無傷吾足。
 〔注〕曲成其行,各自足矣。
 〔疏〕部,空也。曲,從順也。虛空其心,隨順物性,則几稱吾者各自足也。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疏〕寇,伐也。山中之木,杞梓之徒,為有材用,橫遭寇伐。膏能明照,以充燈炬,為其有用,故被煎燒。豈獨膏木,在人亦爾。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疏〕桂心辛香,故遭斫伐;漆供器用,所以割之;俱為才能,夭於斤斧。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注〕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其生。夫割肌膚以為天下者,天下之所知也。使百姓不失其自全而彼我俱適者,悅然不覺妙之在身也。

 〔疏〕揪柏橘抽,膏火桂漆,斯有用也。曲轅之樹,商丘之木,白顆之牛,亢鼻之豕,斯無用也。而世人皆炫己才能為有用之用,而不知支離其德為無用之用也。故郭注云,有用則與彼為功,無用則自全乎其生也。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五竟
  #1《闕誤》引江南李氏本『其』下有『所行』二字。
  #2郭慶藩引文『相』作『規】
  #3《闕誤》引張君房本『殆』在『而』字下。
  #4郭慶藩引文改『庸』作『容』。
  #5王孝魚校云,覆宋本作『方』,蓋至之破體。
  #6《闕誤》引江南古藏本『衛』作『街』。
  #7王孝魚依世德堂本改『若』為『苦』。
  #8郭慶藩引文『至』作『行』。
  #9郭慶藩引文『居』上,作『龍逢比干』,而下句無『比干』二字。
  #10郭慶藩引文『違』作『逆』。
  #11郭慶藩引文『伏』作『仗』。
  #12郭慶藩引文『啗』作『陷』。
  #13趙本無『之』字。
  #14郭慶藩引文『逆』下有『在』。
  #15趙本『快』作『使』。
  #16郭慶藩引文『因』上有『乃』字。
  #18王孝魚依趙本改『性』為『信』。
  #19郭慶藩引文『面』作『向』。
  #20趙本無『之』字。
  #21王孝魚依下疏文改『成』作『前』。
  #22王孝魚依《闕誤》引張君房本及注文在一『而』上補『心』字。
  #23趙本無『之』字。
  #24郭慶藩引文『吁』作『汙』。
  #25郭慶藩引文『人』作『攀』。
  #26郭慶藩引文『嘗』下補『回』字。
  #27郭慶藩引文『也』作『已』字。
  #28『示勿』二字疑為衍,郭慶藩引文無此二字。
  #29郭慶藩引文無『矣』字。
  #30郭慶藩引文『盡』作『虛』。
  #31郭慶藩引文『凝靜其心』四字不重。
  #32世德堂本『為』作『謂』
  #33『而為』二字依四庫本作『為而』。
  #34郭慶藩引文『然』作『燃』。
  #35郭慶藩引文『黑』作『燻』。
  #36郭慶藩引文『亂臣』作『禮視』。
  #37郭慶藩引文『無』上有『事』字。
  #38依郭慶藩引文一前一字疑為『玆』字之誤。
  #39郭慶藩引文『性』作『信』。
  #40原作『意』,諸本皆作鬥莫』,故改正。
  #41『有問』二字郭慶藩引文改作『(雖)〔難〕間』。
  #42郭慶藩引文『彼』下有『者也』二字。
  #43四庫本『荒』作『流』。
  #44郭慶藩引文『太』作『大』,下同。
  #45四庫本無『已』字,郭慶藩引文『已』作『以』。
  #46郭慶藩無『也』字。
  #47郭慶藩引文『后』作『君』。
  #48郭慶藩引文『愆』作『倦』字。
  #49郭慶藩引文『哉』上有『也』字。
  #50郭慶藩引文『四』作『而』字。
  #51原作『三』,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改作『二』。
  #52郭慶藩引文『反』作『變』。
  #53郭慶藩引文『齊』作『濟』。
  #54王孝魚依正文及郭注改『在』作『至』。
  #55郭慶藩引文『厄』作『害』。
  #56浙江書局本、《闕誤》引江南李氏及張君房本『蔽』下有『數千』二字。
  #57郭慶藩引文『大』作『樹』。
  #58依郭慶藩引文此句作『此大怪匠之不顧』。
  #59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亂』作『辭』。
  #59郭慶藩引文『朽』下有『折』字。
  #60郭慶藩引文『樹』作『柱』。
  #61郭慶藩引文『汁』作『汗』。
  #62郭慶藩引文『剝』字重。
  #63郭慶藩引文『甚話』作『堪食』。
  #64郭慶藩引文『鄰』字與下句『薦』字互易。
  #65郭慶藩引文『枉』作『折』。
  #66郭慶藩引文改『礫』作『樂』。
  #67王孝魚依世德堂本及盧校改『譽』作『喻』。
  #68郭慶藩引文『失』下有『之』字。
  #69《闕誤》引張君房本【隱將』作『將隱」。
  #70依郭慶藩引文『乘』字疑『垂』之誤,故改。
  #71郭慶藩引文『病酒』二字互置。
  #72郭慶藩引文『天』作『夫』,四庫本仍作『天』。
  #73趙本『乘』作『臣』。
  #74郭慶藩引文『用』下有『之』字。
  #75郭慶藩引文無『也』字。
  #76郭慶藩引文無『卑』字。
  #77郭慶藩引文『齊』作『臍』。
  #78『管』字疑漏,今依諸本及正文補。
  #79郭慶藩引文『命』下有『也』字。
  #80郭慶藩引文『有』作『才』。
  #81郭慶藩引文『年』作『季』。
  #82『以』字疑漏,今依四庫本、郭慶藩引文補。
  #83王孝魚依趙本改『得』作『德』,下同。
  #84《闕誤》引張君房『吾行』作『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