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雜篇·寓言第二十七

    27.1.1寓言十九,27.1.2重言十七,27.1.3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27.1.1G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27.1.2G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27.1.3G1夫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27.1.3G2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27.2.1寓言十九,藉外論之。27.2.2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27.2.3非吾罪也,人之罪也。27.2.4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27.2.5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27.2.1G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者也。

    27.2.2G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輒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

    27.2.3G己雖信,而懷常疑者猶不受,寄之彼人則信之,人之聽有斯累也。

    27.2.4G互相非也。

    27.2.5G三異同處,而二異訟其所取,是必於不訟者俱異耳,而獨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27.3.1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27.3.2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27.3.3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27.3.1G以其耆艾,故俗共重之,雖使言不借外,猶十信其七。

    27.3.2G1年在物先耳,其餘本末,無以待人,則非所以先也。27.3.2G2期,待也。

    27.3.3G直是陳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為安故而習常也。

    27.4.1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27.4.2不言則齊,27.4.3齊與言不齊,27.4.4言與齊不齊也,27.4.5故曰無言。27.4.6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27.4.7終身不言,未嘗不言。27.4.8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27.4.9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27.4.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27.4.11無物不然,無物不可。27.4.12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27.4.13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27.4.14始卒若環,27.4.15莫得其倫,27.4.16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27.4.1G1夫自然有分而是非無主,無主則曼衍矣,誰能定之哉!27.4.1G2故曠然無懷,因而任之,所以各終其天年。

    27.4.4G1付之於物而就用其言,則彼此是非,居然自齊。27.4.4G2若不能因彼而立言以齊之,則我與萬物復不齊耳。

    27.4.5G言彼所言,故雖有言而我竟不言也。

    27.4.6G雖出吾口,皆彼言耳。

    27.4.7G據出我口。

    27.4.9G1自。27.4.9G2由也。27.4.9G3由彼我之情偏,故有可不可。

    27.4.10G各自然,各自可。

    27.4.11G統而言之,則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而至也。

    27.4.12G夫唯言隨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無夭落。

    27.4.13G雖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

    27.4.14G於今為始者,於昨已復為卒也。

    27.4.15G理自爾,故莫得。

    27.4.16G1夫均齊者豈妄哉?27.4.16G2皆天然之分。

   

    27.5.1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27.5.2始時所是,卒而非之,27.5.3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27.5.1G與時俱也。

    27.5.2G時變則俗情亦變,乘物以遊心者,豈異於俗哉!

    27.5.3G變者不停,是不可常。

    27.6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27.6G1謂孔子勤志服膺而後知,非能任其自化也。27.6G2此明惠子不及聖人之韻遠矣。

    27.7.1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27.7.2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27.7.3鳴而當律,言而當法,27.7.4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27.7.5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27.7.6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27.7.1G謝變化之自爾,非知力之所為,故隨時任物而不造言也。

    27.7.2G若役其才知而不復其本靈,則生亡矣。

    27.7.3G1鳴者,律之所生;言者,法之所出;27.7.3G2而法律者,眾之所為,聖人就用之耳,故無不當,而未之嘗言,未之嘗為也。

    27.7.4G1服,用也。27.7.4G2我無言也,我之所言,直用人之口耳,好惡是非利義之陳,未始出吾口也。

    27.7.5G1口所以宣心,既用眾人之口,則眾人之心用矣,我順眾心,則眾心信矣,誰敢逆立哉!27.7.5G2吾因天下之自定而定之,又何為乎!

    27.7.6G因而乘之,故無不及。

   

    27.8.1曾子再仕而心再化,27.8.2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不洎,吾心悲。」

    27.8.2G洎,及也。

    27.9弟子問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27.9G1縣,係也。27.9G2謂參仕以為親,無係祿之罪也。

    27.10.1曰:「既已縣矣。27.10.2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27.10.3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27.10.1G係於祿以養也。

    27.10.2G1夫養親以適,不問其具。27.10.2G2若能無係,則不以貴賤經懷,而平和怡暢,盡色養之宜矣。

    27.10.3G彼,謂無係也。夫無係者,視榮祿若蚊虻鳥雀之在前而過去耳,豈有哀樂於其間哉!

   

    27.11.1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27.11.2二年而從,27.11.3三年而通,27.11.4四年而物,27.11.5五年而來,27.11.6六年而鬼入,27.11.7七年而天成,27.11.8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27.11.9九年而大妙。

    27.11.1G外權利也。

    27.11.2G不自專也。

    27.11.3G通彼我也。

    27.11.4G與物同也。

    27.11.5G自得也。

    27.11.6G外形骸也。

    27.11.7G無所復為。

    27.11.8G所遇皆適而安。

    27.11.9G1妙,善也。善惡同。故無往而不冥。27.11.9G2此言久聞道,知天籟之自然,將忽然自忘,則穢累日去以至於盡耳。

    27.12.1生有為,死也。27.12.2勸公,以其死也,有自也;27.12.3而生陽也,無自也。27.12.4而果然乎?27.12.5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27.12.6天有曆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27.12.7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27.12.8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27.12.9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27.12.10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27.12.1G生而有為則喪其生。

    27.12.2G1自,由也。由有為,故死;由私其生,故有為。27.12.2G2今所以勸公者,以其死之由私耳。

    27.12.3G夫生之陽,遂以其絕跡無為而忽然獨爾,非有由也。

    27.12.5G然而果然,故無適無不適而後皆適,皆適而至也。

    27.12.6G皆已自足。

    27.12.7G理必自終,不由於知,非命如何?

    27.12.8G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謂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爾,而後命理全也。

    27.12.9G理必有應,若有神靈以致之也。

    27.12.10G理自相應,相應不由於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

   

    27.13.眾罔兩問於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27.14.1景曰:「搜搜也,奚稍問也!27.14.2予有而不知其所以。27.14.3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27.14.4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27.14.5彼吾所以有待邪?27.14.6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27.14.7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27.14.1G運動自爾,無所稍問。

    27.14.2G自爾,故不知所以。

    27.14.3G影似形而非形。

    27.14.6G推而極之,則今之(所謂)有待者(率)〔卒〕(至)於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

    27.14.7G直自強陽運動,相隨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27.15.1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27.15.2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27.16.1陽子居不答。27.16.2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27.16.3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閒,是以不敢。今閒矣,請問其過。」

    27.17.1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27.17.2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27.17.1G1睢睢盱盱,跋扈之貌。27.17.1G2人將畏難而疏遠。

    27.18陽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27.19.1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27.19.2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27.19.1G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27.19.2G去其夸矜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