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国对“9·11事件”的快速反应

作者:吴建民




  
  “9·11事件”发生的过程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及其他一些城市相继遭受恐怖袭击。
  美国东部时间8点45分:一架从波士顿飞往纽约的美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67飞机遭劫持,撞到了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南侧大楼,飞机“撕开”了大楼,在大约距地面20层处造成滚滚浓烟,并发生爆炸。
  9点03分:又一架飞机以极快的速度冲向世贸中心北侧大楼。飞机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9点20分: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称,美国正遭到恐怖分子袭击,美国政府将对飞机失事原因展开全面调查。另外他宣布世贸中心遭袭击是一个“国家灾难”。在讲话中,布什表示美国政府不会姑息纵容任何恐怖主义行径,同时他对在此事件中遭受不幸的美国人民和家庭表示沉痛的哀悼。
  9点40分:五角大楼发出最高国家安全警告。美国联邦航空局下令关闭所有机场,命令所有国内航班停飞。
  9点45分:位于首都华盛顿中心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遭飞机撞击,并发生大火。
  10点:世界贸易中心南塔倒塌。
  10点05分:白宫、财政部、国务院及其他主要政府机构内的人员开始撤离。
  10点10分:五角大楼部分倒塌。
  10点10分:一架遭劫持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萨默塞特坠毁。
  10点25分:美国命令所有飞往美国的国际航班飞往加拿大。
  10点29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塔坍塌。
  11点04分:联合国总部疏散。
  11点18分:美国航空公司证实2架飞机被劫持并坠毁,机上共有150人。
  11点25分:美国总统布什就全国恐怖事件发表公开讲话。
  13点27分:华盛顿特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13点44分:2艘航空母舰开进纽约港,5艘军舰驶入美国东海岸。
  13点47分(北京时间9月12日01:47):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主动与布什总统通电话,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问。
  17点21分:世界贸易中心7号楼倒塌。
  18点36分:布什总统乘坐空军1号抵达华盛顿安德鲁空军基地。
  18点56分:布什总统抵达白宫。
  19点26分: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20点30分:布什总统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称美国人民面对恐怖袭击只有无言和永不妥协的愤怒。
  “9·11事件”是2001年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最终造成3000多人死亡,其中2940人在世贸中心遇袭事件中死亡或失踪,189人因恐怖分子驾机撞击五角大楼而殒命,44人因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而丧生。 “9·11事件”是沙特人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策划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其实,早在1993年该组织就曾经策划了纽约世贸大楼的爆炸案,当时他们引爆一辆装载1200磅炸药的卡车,致使6人死亡,1042人受伤。“9·11事件”的发生再次显示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不断扩大、非国家行为体作用增强、多边合作呼声日益高涨等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
  美国对外政策的动向
  
  2000年11月,小布什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艰难”竞选美国总统成功。2001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第54届总统。为了显示“强势”总统形象,上台后不久,小布什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全球多边关系方面:2001年3月,白宫宣布美国拒绝签署有关防止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5月,布什宣布美国准备单方面突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以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7月,美国政府要求“淡化”修改联合国有关减少小型武器非法交易的协议。随后,美国政府又决定拒绝接受经多方磋商而形成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草案。与此同时,布什政府还要求参议院“无限期推迟”审批1996年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及美俄两国在1993年达成的有关裁减核军备的条约。这些政策不仅遭到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就连《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批评布什政府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理应发挥的“富有成果”的作用。社论强调说,“对其他国家所关心的事务漠然视之,只能削弱美国的影响”,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在双边关系方面:2001年2月小布什上台仅一个月后,美俄之间就爆发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驱逐对方外交官的“外交战”。2月18日,美联邦调查局抓获了在其内部隐藏达15年之久的俄罗斯间谍汉森。3月21日,美方宣布51名俄驻美外交人员因从事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勒令他们在当年夏天之前离开美国。此外,美国还加大了干预俄罗斯内部事务的力度。此前一天,其国务院发言人查尔斯·罕特称,美外交官计划于近期内会晤车臣“外长”阿赫马多夫。对于美方的行动,3月23日中午,俄罗斯通知4名美国外交官“立即”离开俄罗斯,并表示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处理与美国就间谍问题引起的争端。美俄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种种迹象表明,小布什上台后对前政府的外交政策试图作出大规模的调整,单边主义日益突出,在整个对外关系方面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9·11事件”前
  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起伏。1978年年底两国就中美“战略关系”达成谅解,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邓小平随后成功访问了美国。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八一七公报》。此后,从整体上看8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较为平稳。然而,1989年以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倒退,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恢复和发展。1997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成功地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了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历史性文件《中美联合声明》,决定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强调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对台“三不”政策的承诺。尽管1999年5月发生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但是从总体上看,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中美关系仍然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0年10月,克林顿总统签署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法案,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
  2001年1月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以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早在总统竞选期间,小布什就对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政策提出了公开批评,认为其对华政策太软弱,应该增加强硬成分,并将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小布什上台后不仅放弃了克林顿时期关于建立美中“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表述,而且闭口不提克林顿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以主权国家为条件的国际组织)。暗示美国将不放弃协防台湾的义务,同时中止了中美军事交流,大力推行导弹防御计划,试探构筑亚太安全体系。其强硬态度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了新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3月19日,中国政府派钱其琛副总理访美,旨在沟通信息,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维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钱其琛副总理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访问后,在中美关系的战略定位方面,美方放弃了“战略竞争对手”的提法,提出“中美不是战略伙伴,但也不是不可调和的敌人。中美是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地区对手,是一个在诸如朝鲜半岛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可以合作的伙伴”,与中国发展友好的关系“符合美国最佳利益”,美方同意“从战略高度处理两国关系”。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要一再重申美国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暗示不会售台“宙斯盾”级驱逐舰和爱国者3型导弹。布什总统同时还表示“特别渴望到中国访问”。中美之间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然而,2001年4月1日,在中国海南岛以东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发生了美国侦察机撞击中国军用飞机事件,中美关系再度紧张。2001年4月24日,布什在回答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的提问时表示,如果台湾面临大陆攻击,(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协防台湾。4月,布什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其中包括受到中国密切关注的装备神盾级雷达系统的导弹驱逐舰等新式武器。在中国政府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下,美国政府不得不表示“非常抱歉”,事件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上述情况表明:直至“9·11事件”发生时,中美关系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