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集美镇)。其父杞柏在新加坡经营米店和地产业。陈嘉庚9岁入读集美社的南轩私塾。17岁前往新加坡,在父亲开办的顺安米店帮助管理银钱货帐,兼当文书。两年后做了米店的经理。
1904年,顺安米店停业,陈嘉庚集资7000多元叻币(新加坡货币),创办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并将与人合资的日新罐头厂收回自办。获利后,又办起福山菠萝园和日春菠萝罐头厂,并扩大米业经营,增设“谦益”米店和“恒美”熟米厂。由于抓住了菠萝罐头销售的有利时机,加之经营得当,陈嘉庚屡获成功,这给他增添了扩大业务的勇气。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这位年轻的实业家以其远大的眼光和惊人的勇气,投资1800元购进橡胶种子18万粒,植于福山菠萝园中,开始从事橡胶种植业。随后又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开辟新的种植园。1911年,陈嘉庚到泰国曼谷采购大米,在北柳港发现那里的菠萝堆积如山,而无人设厂加工制作罐头,于是他便投资办厂,就地收购菠萝,制造罐头外销。至此,陈嘉庚已成为拥有几处橡胶园、数家菠萝罐头厂和米店的殷实侨商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看到菠萝罐头和大米受战争影响,外运困难,就决定全力经营航运业和橡胶业。他先后租购六艘轮船从事航运,来往于越南、新加坡等地,远者到达波斯湾,从中获利近百万元。之后他将几个菠萝罐头厂和米厂改为橡胶厂,又陆续购进几千亩橡胶园。由于战争的机遇和他个人的才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年间,陈嘉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0多万元巨资的华侨大资本家了。到1922年,他手中控制了10个经过改建和扩充的工厂,后来又购买了几处大橡胶园,并在马来亚和印尼等地设立了十几个分店。他还同时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1925年,陈嘉庚的事业达到全盛时期,计有:橡胶园15000英亩,各类工厂30余家,分店150多家,雇用两万余人,全部资产为1200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两),成为南洋商界的巨子。
然而,就在陈嘉庚登上“橡胶大王”宝座之时,英、美、日等国橡胶商人也纷至沓来,投资经营,造成胶价猛跌。从1926年起,亏损日甚。1928年,亲日奸商焚毁了他的胶品制造厂,损失近百万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胶价暴跌,陈嘉庚被迫卖出胶园11000多英亩。到1931年,他不得不接受新加坡银行提出的条件,将自己的企业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虽然由陈嘉庚担任总经理,但实际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外商进一步通过新加坡汇丰银行向他施加压力,企图垄断公司生产的全部胶鞋的销售权。陈嘉庚认为,如果答应,就等于受辱于洋人,公司将永无翻身之日,因而严词拒绝,并于1934年2月21日,宣布他的全部营业收盘。
陈嘉庚经营实业30年,为侨居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引进橡胶,进而大面积种植,是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橡胶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首先开始橡胶制品的大规模生产,并有计划地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资本的垄断局面,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还为当地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陈嘉庚不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华侨实业家,而且是国内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1906年2月,孙中山来到新加坡,不久这里成立了同盟会分会。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的中心。革命党人创办的《中兴日报》与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的争论,使反对清皇朝统治的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也使陈嘉庚深受革命潮流的影响。他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集会,1910年春,同弟弟敬贤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并剪掉发辫,以示反清革命的决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福建光复,陈嘉庚与同盟会员在新加坡天福宫召开闽侨大会,成立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被选为主席,在短短两个月内筹款20多万元支援福建革命,另筹5万元支持孙中山。
陈嘉庚一生爱国爱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竭尽所能。在这方面,突出表现在他不吝巨资,积极兴办学校上。陈嘉庚经常说,他的钱财“取之社会”,也要“用之社会”。1894年他首次回家乡时,便捐献私蓄2000元,办了一所“惕斋”学塾,这是他在国内最早兴办的学校。陈嘉庚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即所以兴国”,辛亥革命后,他决心回乡兴教以报国。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1913年,集美小学正式开办。这个学校以乡里祠堂为校舍,由陈嘉庚出钱修缮。随后又陆续创办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师范、正规中学,以及水产、商业、农林、国学专科等学校,共10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经过陈嘉庚十余年的努力,一个荒辟的渔村终于变成了各类学校俱全的综合性的教育中心。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确定。
在创办集美学校期间,陈嘉庚几次回国,亲自筹划,凡选择校址、聘请校长、选用教员,以及招生及优待回国子弟等重要事项,他都亲自过问。考虑到当时一般人家经济困难,无法全力供子弟上学,陈嘉庚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师范生免收各种费用,并供给学生蚊帐被褥。此外,又设立“集美储金”,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国内升学或出国深造提供资助。为了创办集美学校,发展家乡教育事业,陈嘉庚耗费了巨资。据统计,1918年至1933年,集美学校各种费用共支出481万元。陈嘉庚还认为,集美学校必须设立基金,以保证长久的经费来源。1919年,他在新加坡聘请律师签立字据,捐出橡胶园土地290公顷,房地产9.2万多平方米,作为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陈嘉庚办教育并不着眼于自己的家乡,他曾先后拨出专款在福建的28个县市办学。到1932年,除集美学校外,由陈嘉庚创办和提供补助的中、小学校共有73所。
在兴办中、小学的基础上,陈嘉庚又进一步筹办大学。1919年7月,陈嘉庚印发《筹办福建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说明他“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因此“不揣冒昧”,倡办大学。①本月13日,他在厦门浮山与陈氏宗祠召开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并发表长篇演讲,讲述他筹办大学的动机和经过。他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我国不识字者占人口总数的90%,这同欧美日①《集美学校校友会杂志》第1期,1920年。
本“彼此相衡,奚啻霄壤,国民之程度如此,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其可得乎?!”“吾人若不早自猛省,后悔何及!诚能抱定宗旨,毅力进行,彼野心家能剜我之肉,而不能伤我之心,能断我之臂,而不能得我之心,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②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会上,他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当年一次交清;经常费300万元,分12年付完。这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私人独资创办的大学,从1921年4月6日开学后,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陈嘉庚的境遇十分困难,但他的态度仍很坚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到1937年,陈嘉庚确因经费枯竭,无法负担,不得不忍痛将厦大交给政府当局,改为国立大学。对此,他十分沉痛:“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贴累政府,抱歉无穷!”③陈嘉庚还以同样的热情发展侨居地的教育事业,在新加坡创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其中有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幸福小学、南侨师范、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和南洋华侨中学,后者是南洋第一所华侨中学。
陈嘉庚不但兴办许多学校,而且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他提倡女子教育,突破封建禁锢,开风气之先;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提倡学生要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主张“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校”,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振兴实业;要求普及教育,订下同安“十年教育普及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陈嘉庚以开拓者的姿态和革新者的精神,鞠躬尽瘁,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真正做到了“诚毅”二字。
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陆续筹款130万余元。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电,要求履行国际条约:制止日本发动罪恶的战争。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发动华侨捐款支援。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大会一致通过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主席。翌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华侨代表汇集于新加坡,召开筹赈祖国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当选为主席。从此,南洋华侨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统一组织,陈嘉庚的华侨领袖地位也由此确立。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爱国团结的新阶段。南洋各埠的筹赈会加入南侨总会者达80多个,各埠的筹赈会又设分会千百个。参加筹赈会的有各帮、各行业、各团体,其领袖人物有侨领、社会名流、记者、教师和基层群众代表。有了这样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加上德高望重的陈嘉庚的领导,华侨筹赈救亡工作在全南洋范围内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取得了辉②《厦大周刊》第12卷第21期,厦大12周年纪念专号。
③陈嘉庚:《南侨回忆录》,第19页。
煌的成就。
为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首先在侨胞中开展广泛的爱国宣传。他竭力支持各地组织讲演团、宣传队、歌咏队、话剧团等向广大侨胞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动员广大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时极力促成国内一些文艺团体来南洋参加爱国宣传。如由夏之秋率领的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演唱了三个多月,入场券收入达3万余元。其次是组织募捐活动,通过南侨总会下面的分会和基层团体,层层发动、人人关心,掀起了大规模的捐款爱国热潮。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底,南洋华侨汇款到国内的总数是30亿元(新加坡币),其中抗日义捐部分就有4亿元。陈嘉庚本人1938年春一次认购国债10万元,另外,他还每月捐法币2000元,直至抗战胜利。此外,陈嘉庚还组织大批技工回国服务。广州沦陷后,中国海上运输断绝,滇缅公路成为一条重要的运输线。当时运输物资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大批汽车司机和修车工人。侨胞在陈嘉庚的号召下,纷纷响应,组织了一支3200人的机工回国服务队,分批来到昆明。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运输工作,对于支援抗战前线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陈嘉庚还领导爱国侨胞进行抵制日货、惩办亲日汉奸,发动捐赠衣物、药品、救护车等工作。不少华侨青年在他的感召下,相继回国参加抗战队伍。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后,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公然发表对日和平谈话。陈嘉庚极感气愤,立即发出电报质问,揭露其和平是假,投降是真的卖国面目。时值重庆召开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致电提出“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的议案。此案略作文字变动,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以大多数赞成获得通过。邹韬奋称这寥寥十一个大字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这个提案表现了陈嘉庚敢怒、敢骂、敢斗争、敢除恶务尽的民族气节。
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侨总会所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考察团先后在四川、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15个省份进行慰劳考察。这次考察是陈嘉庚一生的大转折,思想认识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从1927年到1940年回重庆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抗战义捐款项全部汇交国民政府行政院。然而他尊重事实,明辨是非,访问重庆与延安之后,醒悟过来了,分清了是非,从而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的延安之行,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会见了毛泽东、朱德,与他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参观女子大学和军校;与傅连暲以及财政、公安、司法等福建籍负责人交谈;广泛接触集美和厦大校友;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和欢送会等。他根据所见所闻,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7月,他在重庆国民外交协会发表演说,以亲自在延安看到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种种诬蔑和造谣,指出:“那里自抗战以后,土地革命已经停止了,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众生活也很好,不痛苦,说到教育,也很好。”“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一年之内开垦了百多万亩田地,这些都是事实。”①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难于印尼的爪哇。在3年的匿居生活中,他几次险遭不测,但都泰然处之,置生死于度外。1945年8月抗战胜①陈嘉庚:《在西北的观感》。
利,10月6日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11月8日,重庆十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送去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和王若飞发表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反共的方针,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陈嘉庚代表海外爱国侨胞,坚决站到人民革命和反蒋拥共的立场上。1946年9月,他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代表南洋1000万华侨,致电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要求美国迅速改变对华政策,停止援蒋打内战。如果一意孤行,不听忠告,“中国将视美国为日本第二”。这个通电受到侨胞的热烈拥护。在内战期间,陈嘉庚多次发表谈话,谴责国民党发动罪恶战争,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并指出独裁必败,民主必胜。他还组织了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积极募捐支援国统区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5月4日,陈嘉庚代表新加坡华侨致电毛泽东,表示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9年6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9月30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2月返新加坡,刊行《新中国观感集》,宣传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同时把未了的合营企业结束,款项悉数汇回国内,准备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几个月后,回国定居于家乡集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历任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陈嘉庚回国后,除参加政府工作外,还把扩建、充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至1961年,国家补助集美学校的经费约900万元,陈嘉庚个人支出经费500万元。在这期间,修建了大会堂、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游泳池等新的建筑,在专业设置上增设了水产、商船、航海、财经、轻工以及华侨补习学校。1960年,在校学生达1.1万多人,成为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集美学村以它较为齐全的设备、优美恬静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海外和内地的莘莘学子。
解放后的厦门大学,在陈嘉庚的关心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建成了大会堂、图书馆、生物馆、医院、教工及学生宿舍等,还修建了可容纳2万观众的上弦运动场。厦门大学位于海防最前线,距离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大担岛、二担岛只有3000多米,扩建前有人担心在这样的地方修建高楼大厦是否合适,陈嘉庚的回答十分干脆:“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了,明天再建造起来!”他以老迈之躯,手持拐杖,不辞辛苦经常巡视建筑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陈嘉庚一生兴办教育事业的全部支出约合人民币1.5亿元(1981年折算)。这在近代的侨办教育事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他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定居集美,住在董事会二楼的房间,既小且暗。陈旧的床、写字台和沙发,打着补丁的衣服和袜子,每天五角钱的伙食,却怡然自乐。他常说:“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对福建的建设十分关心,提了许多建议,为人民政府所采纳。他认为解放后福建最迫切的建设是修一条铁路,“全省十二万余公里,人民一千二百余万人,竟没有一寸铁路,这种落后状况应迅速改变”。他不仅多次向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提出修建铁路的意见,并且亲自设计铁路方案。后经中央批准,开始修筑鹰厦铁路,到1956年修成通车。他还倡议移山填海,修建厦门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堤,得到陈云、陈毅、叶飞等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海堤于1956年11月完工。
1955年8月,陈嘉庚开始了祖国万里行,访问了东北、西北、西南、中南16个省市。他看到祖国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迅猛前进,面貌日新月异,非常兴奋。途中不断给毛泽东、周恩来和有关领导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1956年元旦发表《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一文,结论说:“我的总观感是,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侨务政策表示热烈拥护。他在1956年全国侨联成立大会的开幕词中强调:“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爱国的侨胞对于推动和平解放台湾的事业,应该和祖国人民一道,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他还倡议在厦门建立“华侨博物院”,倡议在北京建立“华侨历史博物馆”
1958年,陈嘉庚患皮肤癌,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癌症搏斗了3年。1961年8月12日终因脑血管病变,全身机能衰竭,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临终前他口授遗嘱,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热爱至死不渝,对祖国实现统一充满信心,并将在国内的存款300多万元全部捐给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