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又字士林,号立斋,别号世界室主人,英文名CarsunChang。上海市宝山县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1月18日出生于嘉定县城一商宦之家。在12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后与其胞弟张嘉璈共同活跃于中国政坛。张君劢一生出入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在政治学、哲学、文化等方面著述颇丰。
6岁时入家塾,记诵儒家经典,学作八股文,接受传统教育。1897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英文及数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思想进步教员袁希涛的影响,开始关心政治。后来,张君劢一度成为梁启超立宪政治的忠实追随者。
1902年,张君劢应宝山县乡试经义策论,中秀才。次年,考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半年后改入南京高等学校。拒俄运动发生后,因报名参加拒俄义勇军,被斥退学。1904年,到长沙明德中学教英语,不久转澧州、常德等中学任教。1906年被宝山县公派日本留学,抵日后背弃入师范学习理化的承诺,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预科,后入大学部学习政治,精读英人洛克、约翰·弥尔等人的政治学著作,初步确立了民主政治思想。因背弃承诺,官费仅半年而止,不得已卖文谋生。1906年11月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处女作《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从此结识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到1929年梁启超逝世,梁、张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人对德国文化的崇拜,使得张君劢萌生了到德国留学的念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诏书后,张君劢积极参与1907年10月梁启超在东京组织的立宪团体政闻社。并在机关刊物《政论》上发表《国会与政党》等文,鼓吹立宪政治以及西方政党政治学说。政闻社解散后,1909年6月,与他人在东京设立“咨议局事务调查所”,创办《宪政新志》杂志,继续鼓吹议会政治。
1910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参加清政府的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1912年赴京任农商部秘书,针对当时争论异常激烈的省制问题,张君劢著《省制草案》,提出自己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问题上的主张。同年1月与汤化龙、孙洪伊等宪友会成员在上海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隐奉梁启超为领袖,夏秋之间为动员各方面欢迎梁启超归国而四处奔波。10月上旬,受民主党委托到日本迎接梁回国,下旬,记录梁启超在各欢迎会上的讲演,12月,将各讲演结集出版,名为《梁任公先生演说集(第一辑)》。
1913年,张君劢取道俄国赴德国留学,3月入柏林大学,学习法政、财政等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战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15、1916年,在《大中华杂志》、《浙江兵事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向国内介绍了有关大战的情况。
护国战争爆发后,应梁启超电召归国。1916年春,出任浙江省交涉署署长,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国会重开后,围绕省制是否入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1916年9月张君劢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联邦十不可论》,并重印《省制草案》,重申“大共和国之理想”的主张。
“府院之争”之际,张君劢极力主张对德宣战。1917年2月,秉梁启超之意,前往徐州向张勋汇报对德外交情况;4月请梁启超起草对德宣战布告。6月建议段祺瑞组织参战军;8月段政府公布对德、奥宣战书。
“安福国会”成立后,张君劢追随梁启超暂时退出政坛。1918年1月,酝酿发起松社,以纪念在护国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蔡锷(字松坡)将军;12月,与梁启超等作欧洲旅行,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梁启超等回国后,张君劢仍留居德国耶纳,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倭伊铿(RudolfEucken)学习生命哲学,直到1922年春回国。
旅欧期间,张君劢除研究哲学外,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翻译了苏俄宪法,向国内详细介绍了德国革命的情况,鼓吹德国式的社会主义,反对苏俄社会主义,反对以俄为师,从此,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大量政论性文章发表在《解放与改造》(第三卷起改名为《改造》)杂志上。1922年把介绍德国革命的文章结集出版,名为《新德国社会民主政象记》。
1922年,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八团体“国是会议”,草拟国宪大纲,并著《国宪议》加以说明。同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Driesch)应讲学社邀请来华讲学。张君劢口译,并整理出版《杜里舒讲演录》,同时向国人翻译、介绍杜里舒的生机主义哲学。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提出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遭到丁文江(字在君)、胡适等人的反对,哲学界因此展开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又称“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张君劢在很多讲演中提及此事,因作为论战的一造主角而自豪。
“猪仔议员”制订的“曹锟宪法”公布后,张君劢鉴于该宪法采纳了“国是会议”宪草的很多内容,主张由国民投票公决,遭到邵力子、瞿秋白等人的痛斥。
1923年,在上海创办自治学院,自任院长,次年奉令改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授英国政治、唯物辩证法批判等课,后来,政治大学的一批学生成为其忠实的政治追随者。北伐军攻克上海后,政治大学被关闭。1925年,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运动,张君劢、梁启超等拒绝段政府参加善后会议的邀请。
1927年,梁启超拟组织一松散的组织,作为组党的准备,张君劢主张梁宣明政纲,直接组党。1928年,张君劢与青年党领袖李璜在上海创办《新路》杂志,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与训政学说,杂志发行十期即被停刊。1929年,青年党在上海英租界开办知行学院,张君劢为学员讲授欧洲政治思想史。端午节前,在回家途中遭绑架,被囚禁在上海警备司令部附近达20天之久。9月9日,参加完梁启超的葬礼不久,到德国耶纳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哲学,并与倭伊铿合著《人生观问题》。
1930年,译著《政治典范》(GrammarofPolitics,byH.J.Laski)出版,因迫于国民党高压统治,不得已以“张士林”的名义出版,“士林”二字各取“嘉森”二字的上下部分。拉斯基的多元政治论思想对张君劢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8月,离开耶纳返国,中途在苏联停留一月,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情况,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北平,后到燕京大学讲授黑格尔哲学,并与张颐就黑格尔哲学展开讨论。
1932年,与张东荪、罗隆基等在北平秘密成立中国国家社会党,创办《再生》杂志,发表《我们所要说的话》、《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等纲领性文章,提出国家民族本位、民族建国、修正的民主政治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等政治主张。1934年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被选为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出路在于“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同年12月,国民党当局将3000余册《再生》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籍一同焚毁。
1935年,再生社出版《中国往那里去》,汇集了国家社会党的一些纲领性文件。《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汇集了张君劢在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文章及讲演。是年到北平、广州、太原等地讲演,积极宣传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6年,国社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连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职。译德国鲁登道夫著《全民族战争论》(DertotalKrieg,byLudendorf),呼吁全民抗战。
全面战争爆发后,应邀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国防参议会,并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家社会党得到政府的承认,愿意共赴国难。1938年12月,发表《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希望共产党放弃阶级斗争、取消军队和边区。同年,出版《立国之道》,详细阐述了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9年,各民主党派利用国民参政会的合法地位,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在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张君劢等36名参政员联名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发扬民力而利抗战案》,要求政府授权国民参政会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制订宪法,结束党治。同时,又与左舜生等其他55人联名提出《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提出以宪政代替党治,立即成立举国一致的战时行政院。随即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宪政座谈会,并决定成立宪政促进会。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及国共之间矛盾的尖锐,1940年,张君劢、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秘密集会,商讨民主党派的联合问题,后来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与胞弟张嘉璈视察滇缅公路,并撰《尼赫鲁传》,希望国民像尼氏那样,勇敢地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并以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明书院的宗旨。该书院与勉仁书院、复性书院齐名,成为抗战时期的三大书院之一。发表《胡适思想路线评论》一文,认为孔子为中国文化的柱石,胡适提倡打倒孔家店是因为他对孔子没有正确的认识。
皖南事变后,为调和国共之间的冲突,抵制蒋介石利用国民参政会为残杀新四军的行为辩护,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如结束党治,还政于民,实行宪政,军队属于国家,军委会要有中共领导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主席团必须有周恩来参加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涉嫌策动反对宋霭龄用飞机运狗事件的学潮,被困于重庆汪山,民族文化书院被迫停办。
1944年,继续积极从事民主宪政运动。宪政实施协进会第四次常务会通过张提出的《人民基本权利三项之保障之建议》。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开幕当天,提出将来的政治必须实现各党各派共同合作的民主政治。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并任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年底赴美国参加太平洋学术会议。1945年春,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次年,经英国回国,途中考察英国工党的政治主张,并访问《历史研究》作者汤因比。
1946年1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反对一党专制,极力主张议会政治。
政协协议确立了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等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适逢六十大寿,各民主党派领袖及社会贤达前往祝贺,周恩来送给张君劢的寿文是“民主之寿”。政治协商会议后,参加宪法草案审议会,并根据政协达成的协议拟一份宪法草案供审议会参考。后来,国民党方面对该草案作了修改,并由“制宪国大”通过,成为中华民国宪法。7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讲中华民国未来宪法问题,讲稿于1947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8月,美国方面宣布调停失败,蒋介石不顾政协协议及各方面的反对,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同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张被选为中央组织委员会主席。美国宣布调停失败后,张君劢、黄炎培等以第三方面的姿态调停国共之间的冲突,10月,张在上海代表民社党招待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及社会贤达的代表,呼吁和平、民主、统一。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制宪国大”开幕,中共及民盟中的进步人士极力反对。11月20日,张君劢在蒋介石的劝诱下,不顾民盟及民社党中进步人士的劝阻,与蒋介石交换了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换文。民盟随即将民社党开除出盟。1947年4月,张与蒋介石、曾琦在“新政府之施政方针”上签字,并向国民党当局提交国社党参加政府的名单。此事遭到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抨击。
1947年7月,民社党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张被选为主席,并亲拟党歌歌词,重申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10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并加以镇压,张与李璜联名致函行政院长张群,表示抗议。12月底,应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邀请赴美讲演新宪法。1948年4月初,讲学归来,积极支持民社党出席“行宪国大”的代表选举蒋介石为总统。6月,在上海为民社党党员作题为《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的长篇讲演。
南京解放后,民社党总部随国民党政府撤至广州,1949年7月7日,张与国民党、青年党领袖联名发表《反共救国宣言》。7月12日,中共中央向各解放区发出取缔民社党、青年党的指示,宣布民社党、青年党为非法组织。10月,张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社党中常会,决定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反共政策,民社党党部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北。11月,赴印度讲学,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1952年定居美国。
张君劢的晚年主要从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研究和传播,并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定居美国前,主要是在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讲学。定居美国后,杜鲁门总统特嘱国会图书馆为张译著提供方便。1955年应聘于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应孔教会之邀,在旧金山讲演义理学,集为《义理学十讲纲要》。1956年为旧金山《世界日报》撰写社论,后结集为《张君劢新大陆言论集》。1957、1962年,先后出版英文学术著作《新儒家思想史》上下册,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1958年,由他发起,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以中英文联合发表《为中国文化告世界人士宣言》,它被视为新儒家的宣言,表达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主要特征、现代意义及发展方向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同年,出版《辩证唯物主义驳论》。并先后在联邦德国、英国、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等地作环球讲学。1961年,出版《王阳明——中国十六世纪的哲学家》,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深入研究。1965年,在旧金山创立自由中国协会,并创办《自由钟》月刊,对中国专制政治作了认真反思,有关论述专制政治的文章,后来稍作调整、修改后,以《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评议》为书名出版。同年6月,赴汉城出席“亚细亚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大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的演讲,指出:“儒家思想的复兴并不与现代化的意思背道而驰,而是让现代化在更稳固和更坚实的基础上生根和建立的方法。”1967年,应新加坡华侨之邀作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演讲,讲稿后由他人整理,以《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观》为书名出版。1969年,张君劢逝世于美国旧金山,所著《孟子与柏拉图》因病中辍。
1987年张君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台湾《传记文学》社出专集以示纪念。专集后收入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