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物流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探索

作者:周 芳




  摘要:在批判继承多年运用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使高职院校与企业更紧密联系的“校企深度融合”实践,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真正通过企业与学校的融合,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校企深度融合
  
  早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已提出,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可见,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实践教学有突出的重要性。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尝试着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其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运用得较为广泛,但仍然存在着诸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为更好地解决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须打破浅层次机械化的合作方式,使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达到“校企一体化”。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强调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而企业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从当地经济、企业的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使命、目标融入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真正培养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管理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中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物流专业,在把握地区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物流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为现代物流市场服务的物流经营管理、物流计划编制、物流市场开发等能力,从而为当地物流企业输送一批合格的物流人才。
  校企深度融合实践运用于物流专业中,通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物流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
  
  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
  
  当前,苏州物流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概括为“两旺两难”。从企业需求看,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带,依托港口、开发区,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国际物流和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形成三条横贯东西、南北的物流走廊和十大物流园,苏州的物流业急需大量的高技能专业物流人才;从学校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各大本科、高职院校都有设置,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但同时又存在着“两难”问题:一方面物流企业很难在数量众多的毕业生中找到满意的物流人才,从而放弃招聘那些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潜力的应届毕业生;但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须面对苏州本地高技能物流人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设计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物流科技人才紧缺的现状,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让物流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层面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教学中真正融入物流企业的高标准。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校企深度融合要求打破由高职院校单方面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做法,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的领导机构,在深入探索企业价值链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要求校企双向互动,共同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物流职业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能较好、较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投入到某一物流领域工作的能力;物流专业能力则是指物流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适应某一物流领域的工作,更要对整个物流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具备从某一物流领域转入物流另一领域的能力;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则要求学生在前两项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从事任何工作、领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以便能够跨专业、跨行业就业,这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两旺两难”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方面,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要求改变原来由院系领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的做法,要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且,所有的物流课程都要由物流企业提出相应的要求、标准,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使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有效衔接。尤其在物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要聘请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物流人才的培养、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的论证,站在企业的角度提出实际的要求。物流企业的专家和领导,对物流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非常清楚,从他们的要求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真正符合当地经济、市场及企业的需求,使“产销”挂钩,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人才,从而也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得到更进一步的合作。
  
  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职学生物流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须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通过诸如概念实习、技能实习、毕业实习等阶段来完成,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动手又动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强调职业素质的培训,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校内、校外物流实践基地。
  (一)校内物流实践基地建设
  在概念实习、技能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通过课内实验和阶段实训来完成。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机房进行;阶段实训则是在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而进行的训练,一般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通过以上实验、实训,不仅让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知识点逐个了解和技能点逐步熟练,还能使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技能点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可见,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专业中,校内综合实践基地主要包括物流软件实验室和物流实训室,它们与物流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供学生观摩和实习。为了使学校与企业达到深度融合,在建设校内物流实践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以及当前物流业中进行的主要实践操作。所以,实验实训内容必须和物流企业的实际一致,例如,仓储及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综合运输业务模拟实训、国际物流操作模拟实训、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实训、物流模拟仿真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物流设备认知实训等,均是基于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这种接近现实的实践环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熟悉物流业务流程,深刻理解物流相关基本概念、管理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培养学生的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然而,以上所涉及的接近现实实践环境的物流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需要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投资,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有这么大实力。但如果能找到愿意与之合作的物流企业则问题豁然而解。由学校与物流企业共同投资,或直接由企业提供资助,一方面能够解决资金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使学校与企业之间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学校的实验、实训项目可以向物流企业咨询,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完成,而物流企业也可以从物流专业中招收他们需要的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此外,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使企业文化切实融合于校园文化中。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引入了企业文化,让学生对企业的一些认知习惯、信仰感同身受,对企业的支持性价值观、战略、目标、行动哲学有更好的领悟,使学校与企业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