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物流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探索
作者:周 芳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人才,除了在校内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外,还需要利用物流企业的场地、设施、设备、技术操作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投资成本高,而利用企业的现有条件,让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物流企业中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或阶段性实习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
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进入物流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具有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接触生产第一线的专业岗位,就可以按照物流企业的标准把握岗位要求,手脑结合,了解企业需求与学校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并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和技能有效拼接。物流企业也可在学生实习阶段物色合适的培养对象,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完成部分新员工的招聘,完成员工的岗前培训。这种校外实训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能力、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链接”,从根本上解决本地物流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
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实训环节,使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适应,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相适应,保证学校的培养相对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不滞后、不离散。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在物流管理专业中,仅仅依靠本校的专业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具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社会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必须把学校与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使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工作人员双向互动,“走出去,请进来”,着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本校在职教师的知识、技能,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可采取如下措施:(1)对于没有实践经历的物流专业课年轻教师,学校每年利用寒暑假选派他们去物流企业实习,顶岗锻炼;或者让年轻教师全职在企业轮岗工作一年或半年,参与物流企业的正常运作,由学校支付顶岗教师的工资、奖金。企业不需要支付工资就可以获得高素质的员工,而定期接受物流企业培训的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真正达到双赢。(2)为教师安排短期的参观、培训,让在职教师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设施、设备及技能要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适当提高高职院校校外兼职教师的比重。高职院校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开设物流专业讲座,走进课堂、实验室、实训室承担专业物流课程,甚至还可以负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答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的高度,市场需求的角度来指导在校学生。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尤其是拥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为物流行业培训技术人员,负责企业在职员工的进修,从而实现物流企业、物流行业整体理论水平、技术水平的提升,真正使学校与企业互融,共同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及师资方面融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企业文化,加大校企资源相互开放使用的力度。在本地,乃至全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抓住物流企业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与企业密切联系,达到互相信任,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实现互利、共进、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寅伟.面向产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OL]. http://www.osta.org.cn/htm/5328/108765.html.
[2]魏巍.校企融合 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3]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4]栾永斌.校企合作共同发展 促进就业 实现双赢[J].辽宁高职学报,2007,9(7).
[5]董永茂.增进校企合作 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J].物流技术,2007,(9).
[6]秦燕,陈美娜.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7]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推荐性方案[OL]. http://www.fyzy.net/syzx/jiangshe/070614-5.htm.
[8]麦影.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5).
[9]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作者简介:
周芳(1980—),江苏昆山人,管理学硕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从事经济管理教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