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清末新政时期湖北实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作者:李雪梅




  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是湖北实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动、湖北督抚的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是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清末;湖北实业教育;发展原因
  
  实业教育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形式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萌发起点。19世纪60年代,清廷洋务大臣仿造西方模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实业学堂以弥补实业人才的匮乏,实业教育由此引入中国。湖北实业教育出现较晚,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起步,20世纪第一个10年是发展的高峰期。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1901-1911年间,湖北实业学堂的种类、办学规模、普及程度、培养人才数量等实业教育发展指数均走在他省之前。成为全国教育示范省,为全国瞩目,就连外国人也争相走看。“东西各国文武官员及游历人士,来观鄂省书院学堂者,不可胜数”。什么原因促成湖北实业教育此时期的优势发展?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简单探讨。
  
  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动
  
  洋务运动时期实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教育如何为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富强服务。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在国家决策层面,发展工商实业与变革传统教育、兴建新教育日渐统一起来。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以培养实业人才。新政的教育改革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开始,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告一段落,前后经历六年。其主要内容包括颁布学堂章程、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堂等。这次充满了浓厚封建色彩的改革,事实上成为导致封建教育全面崩溃、新教育体系逐步建立的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规定教育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中设有简易实业学堂与高等小学堂平行,学制三年:中等教育中设中等实业学堂,学制四年:高等教育中设学制三年的高等实业学堂。壬寅学制的颁布,使实业教育形成了初、中、高三级系统,标志着实业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对实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为发展农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命令各省在省城设立农务学堂。同年,为振兴工商业在中央设立商部,下设保惠司主管贸易和商业学校,高层决策对实业教育的重视,成为地方发展实业教育的强大动力。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艺徒学堂章程》、《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奏定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奏定实业学堂通则》等。提出“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规定实业教育共分三类:正式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和实业师范学堂。实业学堂的教学目的是:“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以富国裕民为本计。”《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学校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尤其是将实业教育规定为独立体系。自成系统,与普通教育并行是其一大亮点。学制颁行全国以后,各省和商学两部都尽力提倡实业教育。
  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动,基本上适应了此时期工商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全国实业教育的兴办。对亟待发展的湖北来说,意义重大,既是巨大的推动,又是坚强的后盾。
  
  湖北督抚的推进
  
  在传统政治体制不变的条件下,地区政治领导阶层是否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对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清末新政时期历届湖北督抚对当地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被称为“近代兴学第一人”的张之洞对湖北近代教育发展表现出的超前性和自主性,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之洞既是清末实业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广者,又是实业教育制度的主要制定者。他主张通过大力兴办各类实业学堂造就实业所需人才,并亲自践行,创办各类实业学堂,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早在1891年,张之洞为培养农务所需人才创办两湖书院时,就设有方言商务学堂,让学生学习茶务、种植制造的方法;1898年又成立农务学堂,分农、桑两科。为发展近代新式工业以推进经济,他又大力兴办工业实业学堂。为培养技工,1898年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学生学习内容包括车床、打铁、玻璃等十多种工艺。学堂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每天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各占4小时。1890年创办汉阳铁厂,铁厂内分设矿学堂和化学堂各1所。1902年。江汉书院举办工艺学堂,1905年初,工艺学堂正式开学,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师,学堂分理化、机器、制造、织染、建筑5门。为了推广实业教育,1906年4月批准建立农工商小学堂,并指出:“振兴实业为富民强国之基,而农工商之门均先从初等实业人手方免躐等之弊,用费无多,收效甚易,开中才之智识,拓浅近之利源,循序渐进,自然实效蒸蒸不可限量。”
  1901年。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手上奏《江楚三折》,内容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各个方面,《江楚三折》在一定意义上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出了有关学务改革的问题,“欲挽时局当以兴学育才为基,而后求富乃臻实际”。同年6月,刘张二人在会奏变法第一折中提出在各省设立农工商矿等专门学堂以培养实业人才,在湖北境内,张之洞开始大力推进教育变革。
  1901年7月至1902年10月,张之洞以建立学制为中心,对湖北全省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试验。1902年11月,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该折既是对他在湖北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又是对湖北学校系统的通盘规划。在“农学第八”和“工学第九”中,张之洞分别提出农学堂和工学堂学制均为四年,由普通中学及高等小学堂毕业升入,并认为实业教育的发展重在中等学堂,从中可见他对教育的一片热心。1904年。张之洞与张百熙等人拟定完成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涉及实业教育的有《实业学堂通则》、《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等,由张之洞亲自审定这些章程,并对实业教育做了周详规划,确立了实业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强调了实业教育在富民强国、解决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于张之洞的任期很长,保证了湖北教育近代化的稳定性。其继任总督赵尔巽、陈夔龙及与张同时的湖北巡抚谭继洵、于荫霖、端方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性。且都是现代政策的热心追随者,对湖北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督抚热心推进教育,不仅在湖北构建了一个可行性较强的区域性学制,而且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全面而周到,指导思想又与清廷十分合拍。使得此时的湖北教育成为全国教育一大中心,“文化湖北”、“文化武汉”一时为国人称道。张之洞本人也在朝野上下博得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