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从市场属性谈高职教育的长期稳健发展
作者:李雪峰 孙宝丰 宋超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属性;专业设置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经济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与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不高、服务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低于预期、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对口率不理想等问题。三年来,作者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性这个着眼点出发,直接或间接对多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和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重点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取得较好实践效果。据此认为,用市场思想指导专业设置和调整,是改变上述不理想状况的途径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属性
从根本上讲,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内容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对象是学生、企事业单位、当地和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目前,高职教育各环节和要素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其市场性。这是用市场思想指导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内因,这就要求广大从业者在办学过程中尊重并遵从市场规律,应用“市场”思想来指导工作全过程,尤其是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阶段进行“营销环境分析”、“市场预测”、“市场细分”、“营销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来运作。
在专业设置与调整前进行“营销环境分析”
进行“营销环境分析”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要注意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教育和岗位“零距离”。专业设置与调整中进行“营销环境分析”,就是要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热点和发展趋势,明确同层次或同专业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明确本地区内哪些产业的哪些岗位群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明确这些岗位群有哪些技术技能要求,明确是否有必要开办新的专业和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明确新设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已有专业的调整方向,明确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和模式等。落后于市场需求和超前市场需求过多都是不合理的,发生这类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设专业之初没有深入体会职业教育的服务业本质,没有廓清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之间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是不仅不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反而会给学校和社会形成新的压力,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进行的“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研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础。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职业变化频繁而迅速,新职业层出不穷,潜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培养市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从业者认真学习时事和政策,研究经济发展和相应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既通看全国一盘棋,又细致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做到紧跟中央,立足地方,做好“市场预测”和“市场分析”,发现契机后迅速并认真地组织专业调研和论证,及时开设新专业或对已有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努力实现专业对产业的实时响应。在以市场思想指导专业调研和定位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两个方面:
1.建立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掌握着专业的命脉,建立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可使专业发展更健康长远。常规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包括该专业领域的专家、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相关人员、院系领导以及了解该专业的教师等。而作者认为,专业指导委员会还应当且必须包括当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该专业所在行业协会人员和毕业生就业目标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这三者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被不恰当的忽视了。生产力促进中心掌握着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翔实数据。该专业所在行业协会人员对于该专业所属行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生产情况等等现实的情况了解准确,他们对专业发展情况的掌握程度比专业领域的专家更能贴近生产实际。新专业是否应当设置,已有专业如何进行方向调整,正是由这些源于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决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环节的组织实施方式,毕业生就业发展前景预测,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三者作用的发挥是高职教育市场性的内在要求,是将高职教育推向市场的必需,包括有这三者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才是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才能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紧贴市场”的特点。在实践中,作者根据本校2006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指导2007届学生重点回顾《食品生物化学》这一理论基础课,着重学习《食品生产概论》和《食品检验与分析》两门非重点专业课,提高了他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之一次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该两届毕业生食品行业从业者的薪金水平、行业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均较平行专业高,少数学生已成为本行业的精英,工作不稳定的也多选择在食品行业内流动。据此,作者认为进行专业方向调整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与重点调整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应将对口就业的毕业生的意见采纳进来,使之更具针对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应当且必须是日常性的、长期性的。这样才能及时将市场信息传递到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实现专业对产业的实时响应。基于这样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调研才是客观、全面而深入,才能使专业设置和调整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
2.选择“差异化经营”,以特点求生存、促发展。市场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亦较快较好。很多院校会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造成了学校之间竞争专业发展空间、毕业生之间竞争就业岗位的竞争环境。在这种竞争中,本科院校有理论优势,中职学校和各种社会培训机构有实践优势。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相对劣势变为优势,在不同层次学校的相近专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进行差异性分析,重点分析兄弟学校相近专业的侧重点,明确自己的市场切入点,以“特”立身,凭“优”发展。这也是专业设置和相关课程设置的基础。以在天津开设高职层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高等教育每个专业都有其所在院校的大背景和侧重点。实施学科型、研究型教育的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三所院校最具研究开发方面的理论优势,但对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领域等具体生产操作环节的优势不明显。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领域重点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很高。“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以够用为度”,这恰好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之一,与此相应的教学过程受生产实际影响较小,统一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强。天津及周边食品企业众多,虽然产品种类繁多,但食品分析、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岗位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根本性差异不大,即使当企业生产或岗位发生变化时,高职生也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岗位要求。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逐渐开放,一些民营技术学校和短期培训学校大量涌现,其中不乏在全国叫响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同这些实践教学力量强大的非学历教育学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在于理论基础扎实,与岗位群技术技能相关的专业思想体系相对明确和完整,毕业生对岗位轮换和调整的适应能力更强,发展空间和后劲更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