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偏离及防范探究

作者:龙卫兵




  另外,相对滞后的高职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倡以问题解决或专题研究为主的探讨式、参与式的研究性学习难以有效展开,学生学习评估方式也因此受到限制,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偏离的防范措施
  
  端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明确高职教育目标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教育不仅要面向人的生存,塑造人的灵魂,更要有利于人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样是以个体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人才的定格型教育,而是职业导向性或支撑性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直面学生的现实生存,教给学生生存技能,还必须面向世界和未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存和人生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单纯面向区域的、封闭的、短视的人才培养观念不利于高职人才的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这种观念或许能使某个个体适应一时,但由于其基础单薄,后劲不足,缺乏上升空间,势必断送个体未来的无限发展,因此必将为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所取代。要端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必须在实际教学改革环节中,坚持开放性、多方向、重发展,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支撑,从而全面实现高职教学目标。
  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构建素质本位课程体系要构建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开放性、支撑性课程体系。有人指出,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即指向谋生的外在的目的;另一种是更为重要的“无限的目的”,即指向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的目的。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科技发展和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加强人类自身的建设、促进人性的完美显得更为重要。对传统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课程设置理念应该有更宽泛的理解。高职课程建设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根据课程与课程的关联度、课程与职业的关联度、职业与必需的素质的关联度安排教学内容,形成专业素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非专业素质课程三大高职模块课程体系,并据此组织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设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雅斯贝尔斯更为明确地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高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不能简单地成为职业者的生存工具,更应该成为其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源泉,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该善于工作,而且应懂得生活,不仅要能现实地生存,还要能良好地发展。因此,在高职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应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职业能力转向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建构内在精神有机结合,超越技术生成与精神建构二者的对峙,应成为高职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
  加强高职教学改革,完善高职教学体系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职业人,更重要的是要使其成为和谐人,不仅要善于工作,而且要懂得生活。在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提升生活品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转换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要重视高职教材建设,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兼顾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合理安排和编写高职教材。教材既要突出技能培养,又要夯实理论基础;既要强调职业素质,又要强化人文素质;既要关注现在,又要关注未来。在专业教材的选定上,应努力做到专业教材与职业能力鉴定教材的统一。要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多媒体、影音设施等现代教学条件,加大电化教学的覆盖面,告别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单调的、平面的学习环境,进入丰富生动的立体的教学氛围中。要积极探讨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在基础理论课、文化课教学中,应实施研究式、探讨式、参与式教学,同时在理论教学实施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课教学中,应实施现场教学和项目参与教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同时应努力探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再次,要改革学生考评模式。必须改变过去以一次卷面成绩论成败的考核模式,构建以综合素质、理论掌握与应用能力、实践技能水平为轴心的综合评价模式,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也纳入学生学期学习考评中。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改革高职教师晋升机制,拓展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建设会做能说、道德良好、素质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采取激励措施,促使高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要抓紧制定和出台相关文件,把高职教师的晋升与聘任与普通高校区别开来,单独构成系列。同时,应把教师的行业经验与技能纳入高职教师晋升、评价与聘用标准,并确定相应的待遇,改变高职教师聘任与晋升重学历与职称、轻行业经验与技能的做法,改变口头上认为“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但无具体政策和相关待遇的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过程中,应切忌单纯看职业证书的做法,必须同时把行业工作经历和经验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避免产生有“双师”证书却无行业经验的现象。高职教师的来源必须向行业和生产领域倾斜,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一方面,必须大量吸纳生产第一线的既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能,又具有成为教师条件的素质良好的技术人员进入高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参与社会实践与企业培训的方式,强化教师专业经验与技能的提高,最终建设一支能说会做、道德良好、素质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充分的主体保障与支撑。
  
  参考文献:
  [1]胡小桃,李仲阳.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34).
  [2]邱开金.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N].光明日报,2005-09-28.
  [3]欧阳丽.学习化社会与高职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J].职教通讯,2003,(3).
  [4]冯盈之.立足终身教育高度 实施职教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4,(15).
  [5]张应强.高职教育如何素质本位[N].中国教育报,2006-06-08.
  作者简介:
  龙卫兵(1967—),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