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初探

作者:朱剑萍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校际间师资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在职进修落实不到位、企业兼职教师引进困难等。为此,本文引入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理念,期望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
  
  教师“无校籍管理”的理念来源于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基本思想是打破学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壁垒,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其基本措施是在地区范围内成立专门的职教师资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教师校际间的无序流动,并通过对区域内职教师资统一进行的管理、聘任、培训进修,实现师资效益最大化。
  
  实行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生产和建设培养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办学紧贴行业、教学内容和生产一线技术紧密联系的特点,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要求师资队伍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队伍构成上要随之变化,从而也就要求学校和社会为职校师资提供更优质的培训。近几年,虽然社会和各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培训进修对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在教师培训改革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些改革与现实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对师资的专业发展仍然缺少规范与长期的规划;缺少灵活、多样的师资培训、进修机构;缺少自主的、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手段等等。这些问题单凭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根据“资源总是流入利润最丰厚的生产部门”的规律,办学条件好的院校,对师资的吸引力强,薄弱学校相对缺少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造成“条件好”的院校优秀教师荟萃,人才济济。薄弱学校则由于骨干教师的大量单向流失,出现教师数量和水平严重下滑、课程安排困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因而,加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到教师成长规律和成长周期的限制,一支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教师合理流动有利于师资的合理配置、教师结构的优化和师资整体质量的提高”。从这一角度上来讲,加强院校间教师流动、实现区域内师资共享是师资队伍建设充满生机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原动力。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校际间师资的合理流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目标,而是呈现一种无序、上位的流动(由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这种无序的上位流动对加强学校之间交流沟通、共建师资队伍的促进作用并不大,有时反而会因为优秀师资的争夺使院校间产生矛盾。
  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提高职教师资整体素质、规范校际间职教师资流动,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议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师资中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对本地区职教师资统一管理、统一聘任,在区域内实行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
  
  (二)现实意义
  实现区域内职教师资共享,缓解由于师资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教师资源不足现状。我国职教师资中专业课教师数量总体不足,且专业师资在校际间分配不均衡。在同一类职业院校中,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专业教师相对充足,而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专业课教师缺乏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师引进方面也相对困难。实行区域内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由“师资中心”对各职业院校师资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聘任。实行师资聘任倾斜政策,缓解薄弱学校师资不足现状;通过安排多个学校同时聘任一个专业教师方式,改善学校内部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师资资源不足等现状。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行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把教师完全推向社会,增加他们的危机感,以此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进修学习的主动性,能够最广泛地实现教师之间公平竞争;其次,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在学校间的流动是定期的和规范的,有助于保持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另外,实行“无校籍管理”,为不同学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创造机会,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最后,通过对教师培训进修的统一管理,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统一安排,既能避免学校由于师资、资金等问题影响培训计划的落实,又能提高培训进修的时效性。
  规范教师校际间的无序流动,提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师资队伍相对稳定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维护教学秩序的必要条件。实行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通过“师资中心”对地区内师资有计划的调控和管理,既可杜绝教师在一所学校几十年不变现象,又可增强教师流动的规范性和可控性,达到稳定教学秩序的目的。另外,在兼职教师管理方面,通过“师资中心”统一管理,可改善兼职教师管理混乱、学校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困难的现状,有利于兼职教师与学校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现中心、学校、企业更紧密合作“师资中心”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优势,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与企业、学校的联系沟通,改变目前我国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割裂的局面:一是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使他们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生实习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二是在兼职教师的引进方面,利用师资中心的优势,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缓解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需求的紧张局面,满足学校接收先进技术和最新信息,保持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需要。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区域内职业院校间教师互聘,使教师资源形成“活水”,一方面有助于保持学校间师资队伍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的相对合理;另一方面便于院校按需设岗,科学管理,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由于教师的定期流动,各校易于接纳先进的管理经验,革除不合时宜的陋习、理念、做法,保持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水平。
  
  实行职教师资“无校籍管理”的建议
  
  建立职教师资资源库(1)建立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库,完善教师个人考核信息与成长档案,实行以专业为单位的职教师资管理制度。(2)弱化学校人事管理职权,统一进行区域内教师人事关系的管理(如职务聘任、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促进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社会人转变。(3)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工作考核,并定期反馈给“师资中心”;“师资中心”对于不能履行现职的教师,首先进行告诫,要求限期改正,并可高职低聘,允许有1~2次到其他学校工作的机会,告诫期满,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解聘。(4)“师资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在薄弱学校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将工作的好坏与物质利益和职务晋升挂钩,逐步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教师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实现区域内职教师资统一聘任和管理(1)定期更新本地区职教师资信息,纳入职教师资人才库,并在专门的教育网开辟教师聘任信息专栏,公开聘任信息。(2)建立本地区职业院校详细档案资料,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在校学生数量、分专业学生数量、每年招生计划等等,便于协调学校间的师资。(3)统一组织地区内的教师聘任,教师与“师资中心”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与学校签订教学合同。(4)协调、分配师资使用。及时了解各职业院校师资配置情况,定期收集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需求信息,对开设相同专业或相同课程的职业院校师资进行协调,平衡各校师资力量;允许专业教师跨院校任教,在教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一个教师在两个甚至多个院校间担任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并通过教学合同对教师工作量进行控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