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探讨

作者:温素卿




  摘要: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环节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面向生产搞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病虫害教学;生产实际;改革;探讨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花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根据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当前园林生产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方式诸环节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生产实际,改进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信息材料,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教材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能否体现,教学改革目标、任务能否实现。因此,结合当地园林生产实际,通过合理的取舍、补充、简化、重组等,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出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使教材乡土化,实用化,是教好这门课的首要一环。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园林生产状况,删繁就简,提炼教材我院选用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材系全国统编教材。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园林生产水平各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材的把握上,要求我们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重点突出,特色分明。为此,我们删去了教材中与本省无关以及生产上不常见的病虫种类,同时补充近几年北方园林中新出现的一些病虫如二斑叶螨等,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突出了地方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删除了变态的复杂类型、昆虫复杂的分类阶梯等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重组了症状的主要类型这部分内容,把园林植物病害的14种类型按病状和病症类型进行了区分,澄清了模糊概念,更便于学生理解。
  联系实际,完善化学防治内容化学防治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广泛使用的手段。但从工作实际要求来看,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严重滞后于生产,广度、深度不够。应将近年来生产上新推出的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菊酯类杀虫剂、灭鼠剂、除草剂及农药使用常识、药械常识等内容补充进来。另外,农药使用、混用等也应加以深化讲解,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病虫测报科技含量,提高测报准确性教材中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手段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步伐。目前,运用3S(RS、GPS、GIS)技术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已在生产上开始应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部分内容应及时补充进来,以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体现园林植保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病虫的识别与防治是本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准确识别是基础,有效防治是关键。而病虫种类的识别,特别是昆虫的解剖构造、病斑特征等极其抽象、枯燥,易使学生缺乏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准确识别病虫,我们尽量采用挂图、图片、幻灯、标本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努力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被动的“听”与“记”转化为主动的“看”和“想”。如在讲昆虫的身体结构及特征时,我们课前先让学生捉虫子(蝗虫、蟋蟀等),自己先观察,对昆虫先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再在课堂上对照实物边讲解边观察,最后总结出昆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的基本特征。
  现场教学,事半功倍在病害、病理知识教学时,因侵染性病原为微生物,非肉眼所能观察到,这时在实验室里现场教学,借助生物显微镜便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在进行病虫害(个论)教学时,尽管用挂图、幻灯讲解,教师费尽口舌,但许多学生对病害特征仍掌握不够、分辨不清。采用现场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讲授“林木腐烂病”特征时,把学生带到树木园,现场教学,通过让学生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综合运用眼、鼻、手、脑等多种感官,从而得出病斑特征:皮层烂、酒糟味、小黑点、冒黄丝。简便易记,过后不忘。
  讲练结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步提高操作技能的学习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学生大量的练习实现的。如农药的使用,安排学生到场地,针对某种病虫害应选择何种农药,使用浓度,稀释方法,安全作业等问题,采用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与学生反复练习有机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及发生
  趋势,动态把握教学重点
  
  同任何事情一样,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病虫的危害程度及其种群数量常受气候、土壤、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过去危害严重的种类可下降为次要病虫,而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病虫则可上升为重要害虫。这种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要求我们必须用变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病虫,对其重新定位,从而动态地把握课程重点。近年来,河北省园林虫害的常见种类为刺吸害虫和食叶害虫,其中刺吸害虫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是优势种。其次为食叶害虫,两者是防治的重点。从近年发展趋势看,蛀干害虫的连年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病虫害,是今后防治的难点。园林害虫种类正由林木大型向园林小型演替,危害部位由暴露的叶面向隐蔽的干茎内发展。除美国白蛾外,其他食叶害虫的种群优势地位已渐渐被刺吸害虫和蛀干害虫所替代。因此,在河北省城市园林158种病虫中,我们把对园林植物生长构成威胁的、常见、多发的害虫如食叶害虫、刺吸害虫及蛀干害虫作为重中之重点来讲,其中刺吸害虫17种、食叶害虫13种、蛀干害虫10种。对这些种类害虫的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做到了如指掌。由于在教学中能结合生产实际,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因此针对性、实用性强,从毕业生就业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在校所学知识都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用
  人单位反映良好。
  
  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实践性强,内容多,课时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是教师所必须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举办第二课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兴趣小组”教师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公园、果园、花卉市场等采集标本,识别特征,介绍习性及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更透彻,知识更全面,从而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要使学生熟练地识别和区分种类繁多的病虫害,仅靠次数不多的课堂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改革实验室管理办法,实行全天开放,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学习。开放的实验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内容,练有场地,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欢迎。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效果。
  修改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我们本着“基础理论讲够,实用技术讲透”的原则,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以“必需、够用”为度,大幅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两者比例达到1∶1,从而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结合农时,合理安排教学实习园林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很强,不同季节的病虫种类亦不同。为此,我们把原来集中的教学实习分散开来,化整为零,根据病虫发生的季节,灵活安排,保证学生在园林植物不同的物候期都能进行实习。这样做尽管学科的系统性体现得不够,而且费力辛苦,给教师带来诸多不便,但能较好体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且实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