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五年制卫生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季苏醒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卫生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突出“四个重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卫生职业教育习惯以高等医学教育为模板。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普遍存在严重的与职业实践脱节的现象,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应对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医疗市场,培养各级医疗单位欢迎的高技能医技人员,是各级卫生职业学校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结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全面规划和设计,科学地制定了课程实施计划,并有效地加以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制定方案时坚持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专业课程的学科体系与岗位需求的关系破除以医疗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专业课程结构。如根据人的生命周期,重新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要来组织课程,建立“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目标,对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组织。根据职业特点,按照“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让学生懂得“是什么”、“怎样做”,而不是过多探究“为什么”。为更好地体现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的需求,突出专业特点,应整合现有的基础课程,取消不必要的课程,增加或突出重点课程。例如,应删除《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寄生虫》、《免疫学》、《病理学》等课程中与专业无关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护理专业课程中的技术训练与临床护理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训练。如针对“非典”期间普遍存在护士不能熟练使用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状况,增设了《常用医疗护理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等课程。总之,应紧紧围绕岗位需要设置课程。
  处理好校内学习与临床实习的关系医学教育多年来一直实行“x+1”的教学模式,任何学制的医学教育,都是前几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医院实习。如五年一贯制教育,一般前4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医院临床实习。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层次的提升,医学相关人才出现多元化需求。若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化培养,则备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设立“3.5+1+0.5”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3.5年,临床实习1年,回校后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专项培训0.5年。学生的就业意向一般在实习后期确立,多数用人单位会要求学生去医院实习试用,学生通过顶岗试用,各医院的特色专科对医技人员的能力要求往往会使学生找到自己知识能力与将来工作岗位的差距及不适应之处,医院亦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或技术的补课。如在广州妇幼保健院实习的学生被医院录用后,感到新生儿护理及产科护理有待加强。于是学校将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和卫生专业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了集中见习,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利用第十学期为学生进行岗前的特殊培训,根据学生实习一年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根据实习后的工作意向进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力争做到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与行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毕业生上岗后用人单位非常满意。
  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面对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群体,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十分重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固然重要,文化课为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服务更为重要。应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基础、应用、提高”等课程模块。例如语文,彻底打破原语文教材的一般体例和教学顺序,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文字、口语、写作及文学修养、综合提高五个模块,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语文教学既贴近高职护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又为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卫生职业岗位是直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需要有较全面的人文修养,包括语言文字修养、人际关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艺审美修养、文化传统修养和理性思维修养。因此,我校开设了人际沟通、护士礼仪、形体训练、心理咨询、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卫生法规、医学伦理等课程,为学生补充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注重把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利用每年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之际拓展第二课堂,采用主题班会、护士礼仪展示、个人才艺表演、英语口语演讲、医学知识竞赛、知名护理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施过程中突出“四个重点”
  
  突出就业岗位人才规格,设置专门化方向选修课程模块为准确把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学校组成由专人负责的调研小组,走访了江苏省近60所医院和十多所外省医院,经省内著名职教专家和护理专家进行论证后,决定对护理、医学检验等专业设立专门化方向,设立专门化教育模块。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工作的范围日趋扩大,内容日趋丰富,但受到总学时的限制,不可能设置更多的专业课程。因此,学校在宽厚的基础知识平台上,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教育模块,如在护理专业中设立临床护理、助产、涉外护理等专门化模块;在医学检验专业中设立临床检验和病理检验等专门化模块。学校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市场需要开设,学生可在第三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其他情况自由选择。
  突出能力培养要素,制定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高技能专业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岗位分析时,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职业的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又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要把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作为职业分析的重点,作为设置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从而提高课程改革的有序性和科学性。我校实行专业技能单列考核,凡技能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参加专业理论考核;学生毕业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制定了严格的见习、实习计划,形成见习目标、毕业实习的总目标、科目标和周目标的“目标带教”系列,带教教师按目标实施带教和考核。出科时进行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实习结束时,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实践考核重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急能力。
  突出评价方法的改革,积极探索科学化考试考查途径我校积极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课程评价制度。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传授、考试试卷编制、教学效果评价三者合一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指标体系,并逐步建立试题库,推行教考分离。目前我校已建立基于word平台的题库系统,考试时随机抽取试题,使考核命题的客观性、科学性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执行教考分离、流水阅卷制度的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试卷进行全面审核复查,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外,学校结合高职专业的课程特点,拓宽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测试、技能操作、实习报告、实习“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用人单位评价反馈等多种考核形式,进行专业理论、专业综合技能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为今后的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