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五年制卫生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季苏醒




  突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造就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育人与教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近三年来,学校通过互联网及人才市场招聘,大力引进硕士研究生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使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先后派两名教师去英国进行短期学习,并派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去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临床专业实践。
  
  小结
  
  课程改革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为先导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刻学习领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辩证关系以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培养目标与学科完整性的辩证关系。
  课程改革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注重创新和形成特色国外职业教育的历史较长,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按人的生命周期设置护理专业课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经验,将原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理念。
  课程改革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三级甲等医院和社区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就业岗位紧密衔接。我国专科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提供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人才;能提供健康教育及咨询的护理人员;能从事初级科研工作;能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工作。因此,我校坚持用“人、健康、环境、护理、学习”的概念来指导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淡化学科界限,增强课程间联系。
  课程改革应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课程改革不能被动地等待师资准备完毕,师资队伍应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对师资队伍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师资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应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积极组织教师的系统培训,以保证教学改革达到预定的目标。
  
  作者简介:
  季苏醒(1952—),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卫生学校高级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