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模式

作者:马战宝




  摘要: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科研的现状,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应以帮助企业开发MIS和建设企业网站为切入点,加强校企联合,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高职;计算机专业;产学研结合
  
  中小型企业,特别是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少、包袱重、人才缺乏、产品单一、市场狭窄的情况,面临发展困境。信息技术革命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失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经。然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远非简单地配置几台计算机或者连接Internet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软件与适当的信息发布渠道。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软件系统的部门和人才,购买商品软件或委托软件公司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软件的适用性与及时维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具有软件系统开发、实施与维护能力,但却苦于没有项目可做,英雄无用武之地。笔者认为,应探讨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最佳结合方式,使企业用有限的资金获得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生通过为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从而开创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良性互动的共赢局面。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有一些交叉。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尤为迅猛,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新亮点。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机构简单,对市场反应快、善于捕捉商机,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可塑性强等显而易见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凸显出不可替代且大有可为的地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加入WTO、《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及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给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企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则衰,中小企业面对全球化的经济形势,存在着发展战略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筹资渠道有限,技术创新水平偏低以及受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员工素质限制导致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等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原材料供应不及时、产品生产周期长、交货不准时、产品积压及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方面。要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营销系统,及时掌握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与工作效率,增加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扩大市场销售空间,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生存与发展的中小企业,还要不断追求管理进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满意度、扩大企业影响力、挖掘企业资源。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利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而且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业务重组、组织重组与管理重组,尽快改变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先进的技术配置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进而改变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与组织架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从国外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完整的ERP是一个以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制造资源计划)为核心的庞大工程(如图1所示),是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对企业的三大流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ERP系统非常复杂庞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施工作量大、维护难度大、系统易用性与灵活性差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难以承受。其实,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ERP的所有功能,只须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实际需求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即可。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在企业内部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企业管理,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即相当于MRPⅡ,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扩充,包括人事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以及财务数据接口等主要模块;二是连接Internet,组建企业网站,发布商品信息,开展网上直销,收集客户信息,了解市场需求。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除了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等必要的硬件方面的投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有合适的软件支持,选择软件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直接购买商品软件或委托软件公司进行系统开发。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一般商品软件的适用性将大打折扣,个别能够动态建模的软件对用户二次开发的技术能力要求过高,系统实施过程中问题较多;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委托开发能够较好地解决软件适用性问题,但其高昂的开发费用却使许多深受资金困扰的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在软件维护方面,由于市场不断变化,当用户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用到统计分析等深度数据处理功能而出现问题时,有时会因一时找不到软件公司或开发者而无法继续使用。如果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联合进行系统开发,不仅能够保持上述两种途径的优点,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其缺点,在开发过程中还能够为企业培养计算机技术人员,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学校层次现状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一个专业,层次介于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和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之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合理定位应该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既不能好高骛远地追求计算机本科甚至研究生才能达到的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水平,也无需妄自菲薄地与中专生看齐,只求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
  教师教研现状由于高职院校多数是近几年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在科研方面存在着缺乏管理经验、缺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等先天缺陷,加之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社会实践少,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如教了多年数据库的教师却没有开发过一套完整的MIS,教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的教师从未建过网站,等等。学校空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可以开发,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一直处于纸上谈兵、运筹帷幄的状态,鲜有能够付诸实战、决胜千里的机会。
  
  学生学习现状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大都不太理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是不得已而就读高职,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差,最终导致就业出路不畅。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没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将来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人才整体上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形如橄榄球,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软件产业的人才结构通常分为“金领”、“白领”和“蓝领”,懂技术、行业知识与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属于“金领”,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属于“白领”,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属于“蓝领”。三类人才的正常比例约为1∶4∶7,呈“金字塔”形,如图2所示。据市场调查,“蓝领”是软件产业人才结构中最紧缺的职位,应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与发展方向。而仅仅通过两年时间的课堂学习,是很难成为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的,必须经过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才能积累实战经验,逐渐成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