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试析现代社会经济变革与职业危机
作者:戚文革 李 哲
关键词:知识经济;职业危机;职业能力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
人类社会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也被称为资源经济,是以稀缺的自然资源投入作为产出基础的。以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资源经济”在经历了近200年的“极限的增长”之后,达到了“增长的极限”。资源接近耗竭,环境日益恶化,预示着资源经济走到了尽头,客观上要求产生新的技术,更加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使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突出,人们将这种经济形态称为后工业时代。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到2000年已持续了117个月,同时90年代后期“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对于上述现象,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总需求变化是造成商业周期变动的原因,但却无法解释高产值和高就业没有带来高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1994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新经济”的专题报告,认为我们“正处在新经济时代”。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根据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内涵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还为知识经济定了一个量化标准,即只要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有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即可认为是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以知识为产业主导的经济。过去的10年间,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制造的产值和出口份额翻了一番,到目前为止,OECD主要成员国GDP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按照OECD给出的定义,这些国家无疑已经完成了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经济变革下的职业危机
变化永远都是时间的函数,在人们还未觉察时就已经开始,当人们惊觉到变化时,问题已经产生了。任何变革都是伴随着阵痛完成的,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的过程,就是摧毁一种旧秩序,建立一种新秩序的过程。在快速变化的经济进程中,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可以包容我们一生,在这一过程中,引发了波及全社会的职业危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战后最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面对日本、前联邦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在美国,大约有1/6的就业与汽车工业有关,自上世纪20年代起,美国就主宰着世界汽车市场。然而,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汽车生产国,而美国仅生产了800万辆,同时,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1980年进口轿车已经占领美国市场的28.6%,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亏损40亿美元,克莱斯勒濒于破产。美国经济的另一根支柱——钢铁工业到70年代末也陷入了危机,1979年,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关闭16个钢铁厂,解雇1.3万名工人,1982年和1983年,美国钢铁工业共亏损67亿美元,1986年,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宣布倒闭,许多大公司放弃钢铁业。100多年来,钢铁工业一直是美国力量的象征,其衰落的严重影响远远超过钢铁本身。
美国强大工业制造能力的象征——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烈挑战。1982年和1983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夺得了宽机身客机世界市场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和美国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美国独霸世界民用飞机市场的时代宣告结束。
面对经济陷入困境的现实,美国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总纲的经济改革中,催生了现在称为知识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就是把美国的竞争优势从传统工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经济衰落与结构调整使职业的稳定性遭到彻底的破坏,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使原有的职业技能失去了用武之地。据统计,在美国,农业经济可以提供80年的稳定工作,工业经济可以提供40年的稳定工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20年的稳定工作。现在,统计表明,在美国一个人一生至少要变换5种不同的职业。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经济变革使人们对职业教育开始了新的思考。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变革萌动于世界各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并快速发展,给人们的职业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日本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陷入衰退与停滞以来,一直未能成功复兴,其实质就是传统工业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未能完成。这种经济结构调整对人们职业观念最大的冲击就是“终身雇佣制”的解体。“终身雇佣制”曾经是日本企业有别于欧美企业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被认为是日本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终身雇佣制”的鼻祖——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数十年来从未因为经营不力而解雇过一个员工。然而,2001年9月却以提前退休的形式裁员5000人,拉开了“终身雇佣制”解体的序幕。此后,富士通、NEC、索尼、三菱、住友等公司也相继宣布裁员,为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终身雇佣制”的解体宣示了日本一个新的职业时代的开始。现在,欧盟经济也正经历着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阵痛,旧的经济结构的解体带来的失业与新经济对职业的新要求导致的就业困难,使欧盟近10年的失业率高达11%,失业人口达到1800万。并非只有发达国家才有经济转型的阵痛及职业危机,在我国,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到90年代,就业终身制的“铁饭碗”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合同制。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特征,在传统农业向工业、落后工业向先进工业、先进工业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据统计,失业人数在3000万以上。
剧烈的经济变革使劳动者的职业变动越来越频繁,人才流动的速度与广度越来越大。人才流动与就业自由在带给人们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职业危机感。从世界范围来看,成熟的职业周期不断缩短,职业更替成为职业常态,职业危机将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一职定终身”已成为历史。
知识经济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值的主体,这不同于以技术及物质资源投入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产业呈现出知识化、软性化的特点,同时,知识与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知识老化周期缩短,产品换代加速,职业的更新、更替频繁,每个劳动者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理想破灭,这一切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