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职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设计摭谈
作者:何根彬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策略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探索和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基本特征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笔者在职业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以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有的还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讲究“任务”的教育性是前提
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体现在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等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中。任务的教育性可从两方面考虑:
1.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其应用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任务的设计不仅要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还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设计版面时,会涉及到排版、美工等知识;绘画创作时,涉及艺术类知识;处理数据时,涉及到统计学知识,等等。
2.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积极影响。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任务本身也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班刊、社团杂志,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班徽、活动海报、节日贺卡,利用表格处理软件制作反映我国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上网查询探索“生命起源”、“环境保护”等,使用多媒体处理软件制作“我们心中的奥运英雄”、“新世纪职专生风采”,等等。
二、注重“任务”的科学性是基础
科学性体现在任务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课程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以加以合理安排。
1.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规律,要有一定难度,但不能让学生感到过于复杂,无从下手。如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基础知识,使用任何软件都要用到文件。但如果安排在第一节课,学生就不易理解和掌握什么是文件,文件为什么要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等问题困惑的同时,就造成了对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因此,可先设计一个绘画任务,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在绘画的过程中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如窗口、菜单与工具按钮的简单使用,鼠标的基本操作,认识对话框等。在保存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文件的概念。然后,再设计一个编写简单文章的任务,让学生打开“写字板”程序,在其中进行汉字输入练习及简单的文字编辑,使用与画图中同样的方法保存输入的文章,了解文件类型的概念。有了前面的铺垫,教学过程中又出现多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分班轮流上机),文件管理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的需求,接下来的任务也就随之产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分班、分类建立不同层次的文件夹,同时对前面的文件进行相应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等操作管理。而对于全新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教师最好能进行提示性的演示,或给出操作提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当他们对问题感兴趣又有了初步的解决思路时,就有信心完成整体“任务”。一些难度很大的内容,教师则应该以挑战方式提出任务,激发学生好奇、勇于探索的潜力。
2.创设目标明确的任务。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每一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的任务,每个任务都要有侧重点,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分层教学。虽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自信心,逐步得到提高。如学习“Word文档美化”时,教师可就美化练习这样设计文稿:
任务一:插入图片。过程记录:①插入→图片中有____个选项。②在文中插入jpg格式的雪景图片,选用了插入→图片中的选项是_____。③把图片大小设置为80×80,调整好后把图片放到适当的位置。④把图片的环绕方式设置为紧密型。更改环绕方式的操作启示。⑤在图片旁边写上“雪景”二字,使用了插入→文本框中的___(横排或竖排)。
任务二:编辑艺术字。过程记录:①给文章加上艺术字的标题,记录标题名称___。②插入文章中的艺术字是___字体,是___号字。③对所插入的艺术字形状进行修改,尝试改成“细上弯弧”。
任务三:插入、编辑表格。过程记录:①用哪种方法创建一个三行四列的表格____。②把第一行的三列合并成一列____。③把表格的边框线颜色改成蓝色。④学生如果对这样美化的文档感到满意,不再修改了,就要求他们给自己打分,然后让同学们互相观摩。三个任务都提示了不同的实现办法,也意味着不同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完成任务。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同学讨论,或自己探索,来具体完成。提出的问题应有实质性内容,既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也不能由教师自导自演,这样都难以收到良好效果,违背了课程教育的初衷。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要有效得多。如学习Windows画板后正值中秋节,结合学生爱寄贺卡的特点,就让他们进行电脑绘画。任务一:制作一张节日贺卡。过程记录:①你手中是否有了一张节日贺卡?②这张贺卡是否你亲手制作?③根据你已学的知识,是否愿意亲手制作一张节日贺卡送给老师、父母或亲朋好友?
任务二:申请电子信箱。过程记录:①登陆www.163.com网站。②根据提示信息,申请个人电子信箱。③你申请了吗?现在你的电子信箱地址是____。
任务三:互发电子邮件,庆贺节日。过程记录:①各自填写电子邮件。②祝贺词____。③用附件添加节日贺卡。④发送电子邮件。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也使他们实现了所设计的学习目标。
三、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和真实性是关键
1.设计层次鲜明的“任务”。学习新的模块时,首先要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完成学习后,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等。根据总目标,结合软件的功能分类、安排课时,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为了便于施教与实时评价,最好一两节课完成一个任务。为了让学生有整体概念,任务不要太琐碎。
从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又会随着新的认知需求产生新的任务。因此,在任务的层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如学习word中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时,不能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可先展示一张做好的贺卡给学生,使他们头脑里对此有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师再分析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哪些部分不能相互替代,等等。通过分析,学生对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应就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等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讲解。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而且由于备课时教师事先做过一遍,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容易把握。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