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建立促进新教师发展的长效培养机制
作者:陈 勇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和模糊相结合等多项科学的测评原则,从而保证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此外,高校还应顺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以竞争保持活力,从而真正建立起公开、平等、择优的评价任用机制,给优秀人才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新教师队伍在竞争中得到优化。
完善考核机制是为提高管理绩效而采取的激励手段。要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坚持按劳分配,拉开档次,优绩优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定期系统、规范地考核使新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体验成就感。如同行观摩、评价新教师课程,新教师自我反思找问题,重新设计研究方案等,都会促进新教师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逐步走上自我指导和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完善考核机制,还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人用人方面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以业绩为重点,对新教师的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给予公正客观的、质与量的系统评价。
4、落实绩效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发表的“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报告指出:“很少人察觉到世界经济正处于一场深刻转折的关头,这一转变要求对教育标准作出新的理解,即必须造就一支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参与竞争且一比高低的高薪劳动队伍。”工资待遇、住房状况、科研条件、工作环境、心情舒畅度等都是影响教师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正如高尔基所言,“对教师的重要性和紧张的工作估计不足,就会导致正直和有用的教育工作者放弃自己的伟大劳动,而从事容易赚钱的微不足道的工作。”高校要讲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也要讲待遇留人。当今社会,薪酬代表的已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自我实现、尊重、公平竞争、职业价值判断等内在涵义。教师待遇不解决,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培养就可能付诸东流。所以,必须建立、完善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高校建立一个公平而有竞争力、有激励作用的报酬和奖励制度,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师队伍的进取精神和旺盛活力,使高校拥有长期保持高质量和高绩效水平的人才。在分配上,也应打破原有的身份、职务、等级界限,而根据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和学历要求、工作强度等来确定岗位的工资标准及系数,以体现岗位特点,做到岗变薪变。为加大薪酬管理的激励功能,还应提高绩效工资占教职工总收入的比例,适当压缩岗位基本工资的比例。实行学校岗位等级工资制,这样,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及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使一部分年轻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实现了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倾斜,有利于岗位的稳定和校内的合理流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