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关键要素探析

作者:石 勤




  摘要 本文采用了比较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等进行了追根溯源地说明和思考,并着重探讨了建立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依据和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改革 健康第一
  
  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已进入了第六年。虽然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但由于该课程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提出了很强的综合性要求,而体育教师大都习惯于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习惯于按教学大纲所提供的明确目标和内容来按部就班地授课,这就给教改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此外。还出现了很多打着教改旗号、却不落实教改内容的教学方式,如采取放羊式教学、忽略教学技术、忽略课堂纪律,等等,致使教学改革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追本溯源。
  
  (一)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行,并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理念。改革刚一出台,便赢得了众多师生的赞许。然而,时至今日,改革却遭到了他们的普遍质疑。
  1、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缺乏启动资金。据了解,新课改的进展并不顺利,有的地方甚至还引发了争议。面对新教材,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使用新教材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教育界人士则认为,课改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出路。但总的来讲,因配套措施、培训、资金等方面跟不上,课程改革的理念、想法在实施中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教师培训缺失的现象在农村尤其明显。新课改使教师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见,教师队伍应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成为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同时,新教材给予了教师大量的自由裁量权,而有的农村教师却连原来的教材都教不好,课程改革后就更难以适应,致使农村新课改举步维艰。此外,资金缺乏也成了燃眉之急,由于课改经费多由学校自筹,这就加大了农村学校的难度,有的地方甚至连举办一次课程改革研讨会的资金都没有。同时,课改还强调动手实践,而有些农村学校因设备缺乏,根本无法推行实践项目。
  (2)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和应考教学同时进行。福建省是首批课程改革的试点省份,2004年,全省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都全部进入了课改。然而,由于中、高考的评价体系没有变,升学率仍然是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剑”,这种情况催生了新一轮课改的“怪胎”:教师一边应付上头推行的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进行教学。福州市某重点中学的一位学生表示,课程改革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增加了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依然采取应试战术,逼迫学生进行题海训练,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福州市台江区一位教师表示,课程改革理念很好,但教师依然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很多时候,社会上乃至教育行政领导,还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不得不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学生也难有精力接受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教育。
  2、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置疑。在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要求下,教师感觉压力很大。福建省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教师都深感“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重任”;75%的教师“不喜欢新课程教材”,认为新教材的知识结构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新课程还明确要求教师实施“创新教学”,但只有不到20%的教师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有35%的教师则认为没必要这样做;而56%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很低,他们觉得传统教育才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最佳方式。此外,湖北、江苏、湖南等地的课程改革实验区也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据了解,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学校校长、教师对当前推行课改的基础、条件和环境都不太满意,因而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表示怀疑。
  
  (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使体育课从竞技体育中解脱了出来,并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上来。但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就要忽视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课仍然要汲取竞技体育中合理的运动技能,而把握好取舍的原则是使体育新课程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新课改还强调“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灌输。在实施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都是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内在需要。
  1、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其综合性,并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新课程根据五维健康观(健康五要素图),将课程学习分成五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改过去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的局面,而是从宏观层面、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这就从指导思想上摆脱了竞技体育的束缚。
  从这五大领域之间的关系来讲,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是手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目标,这样,就构建成了课程标准体系。五个学习领域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具有明确的、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支撑,如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等;另一部分则需要渗透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实际教学内容与活动之中,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
  2、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构成教育的主体。再加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学,而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并以此为目的,使主观脱离了客观,造成了有教无学的现象,从而致使学生以背诵课本知识的方式来应付教师的教学。此外,我国自1956年至2000年先后共颁布了6套体育教学大纲,都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课各学段、学期、乃至每堂课的内容,这就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并固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地域、个体差异,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因此,必须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学生是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主体;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他们关乎学校的声誉,甚至存亡。那么,师生双方到底谁是主体呢?众所周知,人在出生后就开始了学习,进入学校之前已经自学了许多经验、知识。而学校教育则以继续培养自学、好学的学风,培养学到老、学不厌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为目的。所以要重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尊重了学生的需要,并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把握住教育的本质——育人。众所周知,以人的发展为本,并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