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复退学员培训管理工作的思考
作者:阎永进
[关键词]职教基地 复员退伍军人 教育管理
铁路局安排了复退军人高职大专班252人、中专班546人、文化补习班1028人到职教基地学习,并下发了《实施细则》,规定了复退军人学员专业学历教育的组织管理、学员录取、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等,为职教基地全面实施复退军人学员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制度。
面对如此庞大的复员退伍军人学员队伍,职教基地应如何加强培训的教育和管理,有许多需客观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需要客观面对的实际
职教基地接收的这部分学员,大多数是20~25岁的青年。为什么当兵?他们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更多的是为了复员退伍后有份稳定的工作。这部分学员中多数属高考无望才入伍当的兵,军龄短则两年,长则七八年,或超过十年,复退后又在家待分配一年多。他们在入路进入工作岗位前,还要接受半年的路情、局情、现场教育和文化补习,以及专业学历教育两年。如此漫长的经历,使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行我素的思想比较严重。这批学员中绝大多数是铁路职工的独生子女,总认为在部队里锻炼了好几年,有了政治“资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其父母又与铁路局相关部门和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的甚至是职教基地教师的老同事、老朋友,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这批学员对职教基地的纪律和教师的教导不太放在心上,往往眼高手低,我行我素,违纪率较高。
2.军人职业惯性强,多争强好胜。这些学员虽已安置到铁路企业,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猛打猛冲”等职业军人的精神仍然“不减当年”。这种职业惯性表现出两种发展趋势。第一,对于优秀学员来说,能够克服困难,深钻苦练,奋发向上;第二,对于一般学员来说,动辄就组成“战斗队”,影响了职教基地的正常教育教学和其他学员的学习及生活的安定,造成了不良影响。无论是优秀学员还是一般学员,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年轻气盛,精力充沛,荣誉感、自尊心强,渴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
3.“战友”聚集,极易酒后滋事。学员来自同一个大家庭——军队,聚在一起,大有“团圆”之感。特别是脱了军装穿便服,没有了约束,可以“潇洒一回”,常聚在一起喝酒,各自述说军营“家常”,那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会油然而生。加之部分学员的分辨和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环境的感染,争“雄”斗气,酒后滋事。
4.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困难。由于弃学从军,这批学员进入职教基地后,教学起点与自己的文化基础不相符,因而在学习上会感到十分困难,容易产生厌学的思想。
5.婚恋及收入问题的困扰,易导致情绪化趋向。二十多岁的年青人,正经历第二个青春发育期后的成熟阶段,处在向往爱情、“谈情说爱”的时光。在这一过程中,工资收不抵支及感情摩擦很容易导致情绪化趋向,“为朋友两肋插刀”之事常有发生。
(二)培训管理工作的特殊困难
复退军人学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同于企业在岗培训及成人学历教育的学员,也不同于从学校到学校接受培训的学员,更不同于接受全日制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生。
困难之一,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培训补习模式令复退军人学员生畏。在短暂的培训时间里,大容量的基础课、理论课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无所适从。加上部分学员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由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与信心,混课、逃课、酗酒、沉迷网络,成为有些学员消磨时光的无奈选择。
困难之二,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培训补习模式及学员基础令教师不适应。基地的教师虽大部分是讲授文化、专业课出身,但由于学员的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大,大容量的文化补习及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使教师课堂授课缺乏生气,应付完成课时任务,成为部分教师无奈的选择。
困难之三,学员我行我素,年轻气盛,极易滋事。因各种因素,对个别严重违纪学员又难以严格执行有关纪律。加之上级对学员稳定工作的高度关注,使教师和管理服务工作者对学员的管理普遍生畏。
困难之四,办学、培训管理及学员的人事管理主体分离,降低了学员奖惩考核的时效性。办学主体是院校,培训管理在基地,而学员的人事及工资管理在局劳调站,给及时有效地对学员进行奖惩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
面对困难,应积极思考,积极作为,迎难而上,解决问题。
1.切实提高对复退军人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工作。首先,要高度认识企业接收复退军人,是政府依据法规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为解除现役士兵的后顾之忧,稳定军心,提高部队战斗力,承担社会政治责任,为国防建设做出的应有贡献;其次,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对复退军人的培训,是企业落实国家铁路关于新职人员、转岗人员、晋升人员都必须进行职业(岗位)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规定的要求。也是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新设备、新技术对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客观需要。既是培训任务,又是政治任务。认识到位,才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2.正视困难,积极作为,努力提高复退学员的培训质量。培训难,管理难,其根本原因是学员的实际接受能力与现行的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有差距。因此,应从客观实际出发,把握培训方式,处理培训内容。
(1)客观把握学员的文化基础,提高文化补习的针对性。学员进入基地培训站参加文化补习,应首先进行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员文化补习前的知识水平为目的。以学员成绩高低编班,以利教师因材施教。文化补习应以帮助学员温习其所学文化知识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辅导,使学员发挥出初、高中阶段的最好水平,在参加入学考试能考出真实水平。
(2)加强文化补习的教学研讨,提高实效性。应指导教师研究教材的说明,熟知考试的内容、要求及试卷结构,应考什么补什么,学员缺什么补什么,突出“讲、练”结合。应针对文化补习教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加强对教师上好文化补习课的指导、引导、组织开展教学辅导研讨,不断改进教学、辅导方法,以提高文化补习的实效性。
(3)注重岗前学历培训教材的研究与处理,在内容上突出客观性。学生学习都是通过教材进行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自身的逻辑性。对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学生具有不同的认识、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会与教材的结构、内容深度和逻辑性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对教材进行研究与处理,缩小这种差距。针对复退军人底子薄、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精心寻找知识与学员接受能力的衔接点:既忠实于教材又不唯教材,既重视理论又不脱离实践,既降低难度又扩大知识面。以低起点、小步子、宽适度、多实践的节奏推进教学。
(4)突出教材的实用性。目前,职工培训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着教材落后于铁路现代化发展的现象。如果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现场就被淘汰,那么,培训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师应当注重对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应结合实际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以贴近生产一线实际,突出实用性。
(5)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方法上凸现“实用”性。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世界所应用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脱离了实际情境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在真实的情境中不能灵活使用。为使复退军人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状态,更应注重情境化教学,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应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时,要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工作情境的高度逼真的替代品;由于学校环境的限制,大部分学习还是要在教室中进行,教师在很多时候可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利用影视、摄像和媒体网络制作成课件,展现不便创设的真实学习情境。学员可以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感觉真实,激发兴趣,克服厌学和生畏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