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思考

作者:许士春




  (2)建立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从源头上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借鉴瑞士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国民教育学制相互衔接的做法,以在我国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国民教育相互交流的制度,从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学历化和普通国民教育高学历的职业化共同发展,构建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向心力。
  (3)建立普高和中职的相互交流制度。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担负着培养社会建设者的重任。但是不少人为因素导致了教师的交流受限制、学生转进转出受限制、资源利用受限制等,影响了两者的共同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应建立普职的交流制度。此外,还要将“两后”的培训工作作为普职交流制度的一项突出工作,并加以落实。
  (4)建立地方政府经费投入的保障制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并为此颁布了多个文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投入等。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基础薄弱,现在的条件也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很难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财政也要进行相应的配套投入,把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5.深化五项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制度,努力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化文化基础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从而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在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要和学校共同组织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既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又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改革传统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形式,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提高职校教师素质的计划,地方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可以建立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组织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要逐步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等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4)积极推行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与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路子。同时,要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内部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建立能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使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
  (5)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功能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知识为实践技能服务、知识为就业岗位服务、知识为终身发展服务”的三维功能的整合;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现状,加强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教学;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标准,积极运用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科学评价标准。
  总之,中职教育应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建立健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体制。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使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为中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确保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落实,并最终确保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中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济.高校要以教育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
  [3]王科.分级教学:打造学生个性发展新平台[N].中国教育报.
  [4]阙雅玲.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J].职业技术教育,2006.
  [5]刘照绅.成功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