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张玉莲




   [摘 要]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分制本质的理解。虽然两者有共同特征,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必要结合各校的实际,特别是根据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学分制 工程类专业 人才 培养模式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学分绩点制和间修制等为有机组成部分。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在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执行的程度和效果与学校内、外环境密不可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步入了学分制探索与实践的行列,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具有明显海洋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在2006级的二本生、2007级的三本生中首次施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肯定会很多,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对专业的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适应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背景要求。如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学分制施行中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工程类专业学生在学分制实行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找出解决办法,培养适应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程类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特点和缺陷
  
  目前,国内学分制的主要类型有:完全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复合学分制和特区学分制。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除普通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学计划不完整系统、学生选课缺乏指导、教学过程缺乏监控等缺陷外,还存在着以下特点和缺陷:
  1.课程、教师缺少选择性。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较强,选修课的比例不高,基本在25%以下,学生在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缺乏选择性。一方面,学校开设了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而学生喜欢的课程难以开出;另一方面,学生对不喜欢的课程不得不学,也不得不考。因此,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太小。
  2.课程间逻辑性较强。工程类专业本身课程与课程间关系紧密,如果没学基础课而先学专业课,那么,学生可能会一窍不通。如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时就必须先学好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等课程。同样,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时没有一点制图的基础知识,学生就会无从学起。因此,课程间逻辑性较强,选课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课程。
  3.实验多,作业量大。由于工程类专业学习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大量的感性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其很多基础课或专业课都有较多的实验。这些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有的实验可以单人完成,有的实验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实验作业量大。由于开设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做实验就不能自由选择时间去做。
  4.学生实习内容多、时间长。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多、时间长。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理论学习后,就要到工厂、企业实习,以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由于实习要有相应的理论作保障,因此实习一般放在二年级以后进行。这样会与学分制中的“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修读时间”相冲突。
  5.毕业论文工作量大。工程类毕业论文的特点是综合各种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验与实践经验,从而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论文运用知识多,工作量大,不可能让一、二年级的学生先来做毕业论文,因此,在选课自由的问题上还是有所限制的。同时在做毕业论文时,要用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需要先有相应的基础课的修读。这些为学分制“四自由原则”提出严重的挑战。
  6.总学分有一定的限制。学校给予的学分制指导性意见中,工科学生总的学分不超过165分,而且各块都有严格限制,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等。
  
  (二)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基本框架设计
  
  1.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目标。
  (1)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项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氛围,有利于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充分体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工程类专业的显著特点是实践环节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培养计划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习环节教学与考核。另外,为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也应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强化计算机等级水平和运用外语的能力,造就一专多能的人才模式格局。
  (3)有利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创业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工程类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要更具前瞻性,专业开设更加灵活,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比如本校地理环境特殊,位于海岛,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浙江省实施“科技兴海”、“建设海洋强省”的伟大战略的提出,缺乏大量的开发海洋工程类专门人才,工程类专业学生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开设一些能服务海岛经济的课程。
  2.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基本框架设计。按照人才培养中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拟设置4个部分(德、智、体、美),在智育部分设置2个平台,在2个平台上设置8个模块,见图1。
  
  下面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例对工程类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各模块进行说明。
  公共基础必修模块包括高数、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包括机械制图、工程类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等;基本技能必修模块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基础课课程设计等。素质教育必修模块包括社会实践、入学和毕业教育、系列讲座、自主实验、证书认证等。
  专业知识必选模块主要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双语)、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机械制造技术等。
  专业知识限选任选模块。限选模块分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有机械方向、制造方向、机电一体化方向、面向海洋的海洋机械;本专业任选的有:机械CAD/CAM/CAPP、现代设计方法、工业设计、企业信息化与数据库应用等。
  专业技能限选任选模块指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课组,专业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通识教育拓展选修模块指人文、社科、艺术类公共选项修课。在限选课程范围内,应向学生提供若干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组,每个课组包含若干门课程。任选模块是必选课的拓展和延伸,应鼓励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多样性,适应现代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工程类专业课程结构比例。下面仍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结构比例见表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