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学分制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张玉莲




  
  表中的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专题讲座、大学英语、体育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类、大学物理类、计算机语言类、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等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现代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三)对策
  
  1.提高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办法。根据学分制的不同形式,提高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办法。综合各种因素,目前,国内工程类专业学生以学年学分较为适宜。虽然,学生以原来班级为单位,但由于受弹性学制的影响,学生的成绩管理不全是班级管理。因此必须以班级、学生相结合进行成绩管理。这就要求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学生成绩管理,方便学生登录、查询、统计。学籍管理主要处理有关入学资格审查、修业年限变动、留降级、退学、转学、休学、复学、出国出境和毕业时间等事情。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类专业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缩小师生比例,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学分制的特点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课可选,要保证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如果师资本身很紧张就会制约选项修课的开设。
  3.制定完整科学的学分制教学计划,运用信息化实现必修课、限修课、任选课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工程类专业培养特点,需要重新制定完整科学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正确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确定哪些是必修,没修读完相应的基础课后哪些课是限修,以及哪些是任修课。基于学年学分制特点需要重新安装教学管理软件,以满足排课和学生选课需要。
  4.建立导师制。由于工程类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特殊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选课中往往会存在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选课,约束和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整正确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情况,弄清各必选修项间的关系,如选修中选修的顺序,对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增强综合素质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等。
  5.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实行学分制后,学校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改造和投入力度,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室、自习室,重视实验室、网络中心、实习工厂的建设,增加图书馆藏量和阅览室空间。教务部门要引进和开发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成立选课中心,建设信息化选课系统。后勤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后勤工作进行科学化管理以适应学分制实行后的新情况。
  
  参考文献:
  [1]余德华,曾群.试论高等院校推行学分制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6,(9):84-86.
  [2]上官戎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实施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6,(5):73-75.
  [3]王成敬.完善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94-95.
  [4]邹生根.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探微[J].教学研究,2004,(5):389-392.
  [5]卢庆林,吉武庆.基于完全学分制的电气电子类专业培养计划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253-255.
  [6]戴克林.刍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40-41.
  [7]夏先进等.我院实施学分制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6-58.
  [8]曹十芙,周清明.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校农业教育,2006,(9):45-4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