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肖邦叙事曲赏析

作者:张 丽




  3.b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 舒曼曾对这首乐曲说:“这首叙事曲的形式、特征,与肖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应该说是属于最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这首叙事曲不像前两首那样有激烈的戏剧性,而仅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这首叙事曲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色彩鲜明、热情充溢的音诗。这是一部有深刻的交响性的作品,感情的波浪此起彼伏,一浪推一浪。呈示段的二个主题都是安静明朗的,好像是一个形象的几个性格,在气氛色彩上相互间形成对比,但性质上不是矛盾的。此曲回旋曲式的成分较多,第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好像一种温柔的对话。法国钢琴家科托把它理解为“一对假想的情人的温柔的对话”。第一主题好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生活图景,具有舞曲性质,但摇摆的节奏又使它带有船歌的体裁特点,结构也是二部曲式。第二主题是对称的、集中的结构的中心点,也是第一主题及其移调再现之间的间奏部分。这是一个轻巧、优美、华丽的装饰性主题,在某些方而保持了第一主题的特征,这个主题在性质上接近第一主题中部的后半部分。展开部的前半部分完整地保持着第一主题中部的结构,调性也很稳定,还没有真正的展开,接近于变奏。音乐在169~172小节旋律的推动下,展开部达到第一个浪潮的高峰。到183小节展开突然中断,但音乐正从展开部的第一个浪潮推向第一个更大的浪潮。当展开部的第一个浪潮到达高潮时,已经是再现部的开始,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再现部的动力,并使展开部和再现部前后贯穿。
  由于第一主题的再现具有巨大的动力,结构已从二部曲式缩短为扩充的乐段,显得非常紧凑。一系列属七和弦和减七和弦将乐曲进行一步步推向高潮的顶峰。当和声进行到bA大调主和弦时,已是尾声的开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尾声,它表现的是热情、奔放,象征着生命力强大与光辉。最后用四个精力充沛的和弦结束了这首叙事曲。
  4.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在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木色彩。在第二次陈述时,性格上起了变化,变得充满了悲剧性的情调。而在再现部中最后一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的手法,扰乱了副部宁静的性格,显得生气勃勃、非常活跃。使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这首叙事曲以出现在属调上的引子开始。引子平缓的旋律、从容的节奏、反复叮咛的语调、一般的结构与和声,使它具有开场白或格言的性质。主部的第一主题包含抒情的歌曲因素、圆舞曲因素和悲伤的语言音调的因素。第一主题有两次变奏,第一变奏保持了主题的伴奏音型,在感情色彩上所起的变化几乎达到戏剧化的程度。副部也是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卞题,但明朗的色彩、流畅的旋律与柔和的和声都和主部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展开部中,主部富于诗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发挥,以引子以A大调上的完整再现,作为展开部的结束,再现部的开始。在d小调上肖邦用了最严格的卡农复调手法,表现出犹豫不定、复杂变化的心绪,是全曲最精彩的段落之一。紧跟而来是主部最后一次卞题变奏,再现部中的副部和结束部溶成一片,向全曲的高潮推进。结束部中,起伏的琶音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浪潮。尾声中所掀起的暴风雨般的悲剧性热潮,其中暗淡的色彩、恐怖的气氛、威猛的力量和惶恐不安的情绪交织成一幅惊涛骇浪的图画。不可遏制的悲愤和激情好象要吞噬一切黑暗势力,但胜利的光芒还是那么渺茫,愁石惨雾依然笼罩着大地……最后的音阶和琶音下行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结束了这首叙事曲。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发挥了更多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而:第一,肖邦在这四首作品中创造了各种既有抒情气质、又有叙事格调;既有诗的韵味、又有语言表现力的主题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第一,在展开和再现主题的时候,用主题升华的手法来改变主题的性格。第二,根据内容的需要,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参考文献:
  [1]邹建伟.通俗钢琴音乐随谈[J].乐器.
  [2]王丹丹.西方音乐载体发展概要及载体研究意义[J].
  [3]高原.肖邦钢琴音乐的革新作风[J].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