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民族歌舞艺术教育进入普通高校的实践价值
作者:范晓敏
互了解的语言……”,并号召我们要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贡献。因此,在高校青年中如何更好地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开展民族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艺术修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高校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提几点建议:
1 增强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从应试教育襁褓中步入高校殿堂的大学生,其有知识无文化、有学历无能力、有思维无思想的危机,更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对于以自身的历史失误形成的文化断代及其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断代危机,正是造成当前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突出原因之一。有些教师不仅对西方音乐文化不了解,甚至对本土的音乐文化知识也知之甚少,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丰富教育手段,不仅要熟知各民族的音乐舞蹈风格,还要能说出其歌舞特点的来源,追溯其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孕育下一代,担负起“美育”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我们所从事的是对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倒不如说首先是我们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好在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工程的持续过程,只要我们能够早日醒悟,奋起直追。
2 加大民族歌舞在音乐课中所占的比重,增设民族歌舞剧目赏析课。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大多为选修课,课程安排大致为:视唱、练耳和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其间插入一些中西方音乐作品欣赏。教学过程过于生硬、僵化、死板,忽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学生还处于只会识简谱,哼流行歌曲的状态。若能加大民族歌舞赏析课的比重或增设此类课程,将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能因为有系统地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对民族歌舞经典作品的认识,留下完整的映象。
3 培养学生对民族歌舞感受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了解和领悟。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可挑选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歌舞作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反映民族风情的题材琳琅满目。如1987、1989年山西省歌舞剧院推出的《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带着醇厚的泥土芬芳、浓郁的山乡风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儿女的性格内涵;1979年首演的民族舞剧《丝路花语》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以蔚为壮观的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听觉上感受到西域别具一格、特殊的音乐韵味,感观上享受到莫高窟里那些壁画的“复活”,巨幅画卷似地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特殊魅力,怎不使人惊叹。
4 歌舞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朱载堉《乐律全书·吕律精义》:“《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歌舞结合使歌舞音乐同时具有了民歌的歌唱性与旋律性和舞蹈的节奏性与动作性,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艺术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经验。以往音乐教师在课上多数以欣赏作品、演唱为主。多年来,我尝试着在教授不同民族的音乐时,配以简单、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舞蹈动作,学生边跳边唱中更直接地体会到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如学唱《新疆好地方》时,我为歌曲编了简单的新疆风格的舞蹈动作,学生在唱跳中,高效率地掌握了新疆音乐的附点和切分节奏。并且通过动作的学习,更快地领悟到维吾尔族幽默、风趣的音乐特点。歌舞结合这一领域还有待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扬推广,使之更加完善和得到广泛地应用,以服务于我们社会。
发展民族歌舞艺术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灿烂的中华艺术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骄傲与自豪的,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传承发扬本民族的精粹,让它始终奔腾不息,纵横恣肆于神州大地上,奔向前方,奔向未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