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发展高职院校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作者:黎剑月




  [摘要]高职院校在发展上要把握好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重视专业建设与实训体系的建设,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善于建设一支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教师团队,并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发展 满足 需求 重视 建设
  
  高职院校要发展,必须把握好发展的方向。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必须清楚高职院校的特点,尤其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那么,高职院校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与普通高校又有什么不同呢?
  高职院校顾名思义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院校,它的培养对象应该是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上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结构,为之培养相应的人才。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人才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应该是社会有所需,高职院校就要有所供,做到供需平衡,以满足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知,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很大不同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要突出其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学术型、复合型的人才,要突出其学科理论学习、研究的能力。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既然与普通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在办学上就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尽量注重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尽量做到“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以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能否成功地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成了高职院校能否成功地立足、成功地发展的关键。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
  (一)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体系的建设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则把它称之为课程计划。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各自的领域,有各自的课程计划,以据此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出不同领域的人才。
  高职院校对专业的设计、建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使得学生在学完了该专业所包含的全部课程以后,就能够形成与该专业相对应的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可以说专业知识是课程的集合体,课程是专业知识的一个个组成部分,构建着学生的专业知识。这意味着学校开设的课程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专业不同,课程的设置肯定不同;就算是专业相同,如果日后的专业工作岗位有别,设置的课程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同是师范语文教育专业,对日后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与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学生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应该同中有异。就拿文学类课程来说,虽然都应该开设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但其他的诸如儿童文学。对将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学不可的,因为小学语文课文中有80%以上的课文隶属于儿童文学,这些学生学了必对他们日后从教有很大的帮助。而对将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却可以不开设,因为中学语文课文中隶属于儿童文学的毕竟不多。究竟某类专业某种工作岗位该开设什么课程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日后工作所需,高职院校应该在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对象日后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重视并努力建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力争让学生通过该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的学习就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这是需要高职学院予以充分重视并且花大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要达到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还需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要通过对实训体系的建设、完善才有可能实现。完整的实训体系是包含由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环境条件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的联系整体,是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又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实训体系的建设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目标、内容、管理、环境条件。其中的目标当然要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相一致,又不能过分依附理论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同时又要兼顾基本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内容安排上要努力增强应用性、设计性、工艺性、综合性的训练,教法上最好是“教、学、做”三结合,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由感知到应用”的顺序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最好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上要注意完善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好管理人员,制定好考核方案,考核的重点要放在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上,要避免那种敷衍了事的考核;环境条件方面要拥有良好的实训场地(有仿真性强的实训环境与较完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还要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教师固然不可欠缺,实训场地也要切实解决。当然,实训场地如果都由高职院校自己投资兴建,成本必然很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级学校升级而成,仅有十年左右的办学历史,办学资金多由自筹与地方财政帮助来解决,高成本办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解决实训场地的渠道最好是与单位、企业携手合作去兴建。例如师范教育专业的可以与地方相应等级的学校挂钩去解决实训场地,一来无需自己兴办中小学,缓解了学院资金不足的矛盾;二来充当实训场地的中小学校也大大增强了师资力量,辅导、批改、搞课外活动都有了充足的人力作保障;三来学生能有机会真刀实枪地去演练一番,让所学的理论有机会在实践中找到契合点,知识与技能得以合一。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建设与实训体系的建设,才可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应用技能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与社会供需一致,高职院校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二)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因为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供需关系,作为供的一方要体察到需的一方的种种需求并尽力加以满足。这犹如我们到商场去选购物品,总有一种心理:希望商品种类多些,再多些,以满足自己筛选的需要。这也就是大商场的客流量为什么总是要比小商店大的缘由。在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渴求是迫切的、多样的:没有文凭的希望求个文凭,没有专业技能的希望求得专业技能,生活悠闲的希望能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有的人想在中学毕业后学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再找工作。有的人希望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提高自己;有人想念三年制,有人想念五年制,有人要念半日制,有人要念函授制……种种需求,不一而足。作为为社会提供教育产品、直接为社会生产、管理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能否满足社会的种种需求呢?能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
  在经济社会里,市场有所需,优秀的工厂企业总能敏感地觉察并能尽快地供其所需,以期获得最好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该如此,应该采取种种措施、方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灵活地采用多种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去竭力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