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学首先要培养现代合格公民

作者:黄木生




  3.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首先是公民,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合格公民不是先天生而具有的,而是通过教育、熏陶、模仿而习得的,其中学校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他们掌握基本的参与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实践技能,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养成自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更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具备强烈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实现自己权利的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勇于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责任能力,努力成长为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公民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对大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全面的,各学科的专业教师除了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挖掘其理论的深刻含义,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引导、辩论、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接受公民意识的教育。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校园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每所大学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和一切精神文化产品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强化公民教育,发挥环境的导向、教育功能,使公民教育融感性化、形象化、活动化和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教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
  (三)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锻炼公民行为
  1.公民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步入职业生活的系统化知识储备阶段,学生要完成的是从青年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过渡,职业工作者是需要严格践行契约或规则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调整学校管理方的活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校与教学服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共同创造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
  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广泛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组织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等社会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公益活动、文化建设、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项社会实践,发挥社会实践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受锻炼、长才干,提高他们对社会关注和关心的热情,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各种公民生活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加深对公民的权利和责任的理解,训练他们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年轻一代的公民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把远大的理想同时代的发展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的公民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公民生活的社会方面,还应当包括公民生活的自然方面。倡导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让生态伦理和环境意识也成为现代公民的生活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