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作者:王继辉




  [摘要]“思政课”是高职一门特殊和重要的课程,是教育高职生做人和做事的课程,明确其教学的特殊性对于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 教学 特殊性
  
  高职院校一般是由中专、中技或成人高校和一般专科学校升格或转变而来,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生源既有初中生、普高生,也有职高生、社会青年、下岗分流人员,文化基础各异。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内容。比较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异同,找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能较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其一般规律是指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发生作用的规律,包括该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以及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其特殊规律是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发生作用的规律,具体包括:循序渐进规律,渗透、持久、隐性影响规律,文字、语言、教师人格潜移默化规律,因材施教规律。
  1、循序渐进规律,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其自身的课程特点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思政课”教学必须按照学科内容的要求进行系统教学,不能随心所欲、断章取义,抓其一点不计其余。同时“思政课”教学对于不同的年级、文化程度、专业应有不同的内容,明确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坚持先易后难。如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按照大学生特点和需要从先“近”后“远”、先“低”后“高”顺序进行介绍。
  2、渗透、持久、隐性影响规律。渗透性,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逐渐掌握的。其模式是:“怀疑-理解-兴趣-信念”,教师对学生进步要求有一个过程、第一,持久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既教做事的方法,又教做人的道理,它既是一门知识件课程,又是一门思想性课程和能力培养性课程。其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第二,隐性影响技术科学知识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效果是明显的,而高职院校“思政课”不讲具体的技术,它通过介绍看问题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影响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格的完美程度,通常表现为间接件和不明显性。
  3、文字、语言、教师人格潜移默化规律文字是一种特殊的载体,任何知识、思想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通过特殊文字传递知识和思想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方法和处事待人的能力。文字准确、精炼、优美,使表达知识和思想效果明显。在“思政课”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或是授课的板书都应注意文字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是另一种特殊的载体、“思政课”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正确使用,“思政课”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三个要求: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表述准确,用词考究、语言活泼、内容贴近学生特点和实际,语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教学具有吸引力,教师人格是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气质、性格、特长、兴趣、爱好 “思政课”教师的为人处世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思政课”教师既应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又应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人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因材施教规律。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素质各不一样,有些学生文化基础差但很活跃、能歌善舞;有些学生思想水平不高但对专业很感兴趣;有些学生不愿意上课,不遵守纪律但上网水平很高;有些学生笔试能力差但实践操作能力很强:有些学生闭卷考试能力很强但活动能力很差;有些学生爱经常参与打架,惹事生非但很重感情、为人诚实;有些学生谈恋爱不讲文明但学习非常刻苦用功;有些学生喜欢实践但不喜欢学习理论等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能一个要求,一个标准,必须因人而异,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思政课”教帅的讲课内容、讲课方式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需要,把“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爱好、必定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对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重点讲解清楚,让学生“心明眼亮”。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
  
  “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由于学生来源多样性,学生学习动机和需求不相同,有些喜欢专业不喜欢思想政治课,有些喜欢实践不喜欢理论,有些喜欢活动不喜欢学习等等,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1、“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转移到如何对学生“有用”上来,这里“有用”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有用,其二是对学生学好专业,将来更好地从事某一职业有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中包含三个目标:一是技能,二是综合素质,三是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思政课”教学必须围绕提高学生技能、综合素质以及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开展教学活动。
  2、“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明白道理、确定信念、树立理想。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课堂教学方式,另一类是课外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方式中有讲授法、正反方辩论法、讨论法、即兴演辨法、学生模拟上课法、写小论文法、看电影、电视、VCD、录像、多媒体教学等;课外教学方式中有参观法、考察法、社会调查法、扶贫帮困法、献爱心、“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法等。
  3,“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思政课”是高校一门特殊而重要的课程,对“教”和“学”的评价都不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如对教师的“教”的评价不仅要评课堂教学而且要评课外教学,不仅要评教师的授课而且要评教师找学生“谈话”多少,评教师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水平,同时,评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评教师授课的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还要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大小,对学生“学”的评价也不能只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而应该多种方式并用,如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大致分为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