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办好职业教育是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重要举措

作者:陈 鸿




  [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供给结构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动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已成为我国一种主要的失业形式。职业教育由于其特点和功能成为解决结构性失业最为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利于结构性失业的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结构性失业 劳动者素质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解决就业问题将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在众多的就业矛盾中,除了劳动力数量供过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之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结构性失业最为突出。解决结构性失业的策略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最为有效的根本途径,
  
  (一)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及表现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一种失业类型 这种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方面大量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最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即失业和空位并存。目前我国的结构性失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低下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的文化素质滞后型失业。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低;二是劳动者职业技能(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职业技能低)水平低;三是智能型劳动者(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劳动者总体素质低下。一方面造成低素质劳动力流动困难,无法在各产业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从而不得不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短缺,一些行业岗位空缺无人胜任,从而导致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失业。这不仅给一个国家和社会带来就业压力,而且会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劳动者技术、技能滞后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技术进步型失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20世纪50~60年代的15年中,工业发达国家有8000多个技术工种消失了,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工种。如果从事原有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不能顺利地胜任新的技术工种,那就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据报道在我国深圳每年急需中、高级技能人才3万余人,而每年的培训能力尚不足1万,缺口很大。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该市每年都有1万名失业员工需要再就业、这些失业员工,80%以上没有参加过职业训练,无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较为困难。
  3、劳动者就业观念滞后于现实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引发的观念滞后型失业,表现在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过高与实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致而造成的失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普遍存在于一些下岗职工中,据调查,69%的下岗职工不愿意或不打算自费参加再就业培训,46%的未就业人员没有找过工作;11%出去找过工作但没有愿意干的,另一种情况存在于新增劳动力人口中,如一些刚毕业的人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想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并且薪水要优厚,否则宁愿失业。
  4、现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存在潜在性失业。由于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导致现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然而,在我们国家,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推行继续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尤其是个人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经济到来对自身就业所带来的危机,并未树立起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都存在参训人员到课率不足的情况,而从业人员如果不能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就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严峻性要求我们尽快寻求缓解的对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多重变革之中,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不仅必然而且也是巨大的。因此,要解决结构性失业,关键在于及时调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
  
  (二)职业教育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为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奠定基础。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根源在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不一致,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因此,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整体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根本途径。我国劳动者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因此,职业教育要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一起承担提高动者素质的重任。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初中及初中后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缺乏就业前的准备教育与技能训练。2000年,全国约有800多万初中毕业生和9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职业资格教育和技术培调。
  2、职业教育有利于缓解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状。这个“金字塔”形象地表达了人才层次由低到高,人才的数量由多到少的人才结构模式。处于塔尖的是高素质尖端学术型人才,其数量是有限的;处于塔底的则是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其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如美国在2000年,对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达到了65%,在自称“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的德国,在平均失业率为10%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这是因为高素质尖端人才固然重要,但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却是科学技术能否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提升就无法实现。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用高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策略的重点,其关键在于除了要有一批研究和开发人才外,还要有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来实现转换
  3、职业教育中的再就业培训是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促进再就业的一种有效形式,解决下岗人员或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再就业培训是较为有效的形式:再就业培训一方面使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了更多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使下岗人员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其创业的热情,树立了自主就业的意识。我国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再就业率一度从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2002年上半年仅为9.1%。然而经过再就业培训的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却颇高。如1998~2000年,劳动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第一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全国计划组织培训1222万人,实际培训1358万人,其中再就业人数为882.7万人,再就业率为65%。这说明再就业培训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