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心理咨询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

作者:吴继红




  [摘 要]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工作对象,工作的原则、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是学校学生工作中两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长期以来,德育的实效性比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心理特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德育合理地借鉴心理咨询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方法必将使其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德育 方法 结合
  
  21世纪的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但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对于我国来说,要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就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教育中的德育。因为正如俗语所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一个越是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如果缺乏应有的德性,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而目前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把心理咨询方法与德育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咨询方法与德育方法相结合是必要的
  
  (一)重视德育与德育实效性差的矛盾,为二者结合提供动力
  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德育,但传统的德育的效果总是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工作本身对学生心理世界的忽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心理咨询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心理咨询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能否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品德。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个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对此都会产生影响。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产生心理矛盾、困惑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就会削弱甚至抵消德育的效果。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的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心理咨询有利于德育的科学化。传统的德育方法习惯于“填、卡、压”,难以摆脱德育方法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病,难以做到因人而异。而心理咨询不仅能丰富德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克服德育改造中的某些简单化和成人化倾向,而且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性更强,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大胆借鉴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二)心理咨询已成为人们解决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二者结合提供契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一词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的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即认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以及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面健康观,把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内容。至此人们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心理状态方面,追求心理健康也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奢侈品,而成为生活的必需。当人们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时,人们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的心理咨询就成为一些大学生求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随着大学校园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为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契机。
  
  二、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为二者结合提供可能
  
  (一)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概念的界定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心理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关于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如“平行论”,“取代论”、“并构论”等。我们应如何来把握二者的关系呢?
  (二)心理咨询与德育的不同
  从以上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
  1.从理论基础上看,德育工作是以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而心理咨询是以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为基础的。
  2.从二者的具体任务看,通过德育主要使个体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而心理咨询侧重于个性的和谐发展,使个体摆脱消极情绪,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从价值趋向上看,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是明确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咨询者应保持价值中立。
  4.从运作机制上看,德育是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用符合某一社会、某一阶级的一些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言行,并为个体的言行提供一种模式,符合这一模式就给予肯定、给予奖励,不符合就给以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工作中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模式让学生参照,是让学生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构建其内心世界。
  (三)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
  尽管德育与心理咨询确实存在着许多对立之处,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其具体体现在:
  1.从教育对象上看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有知识、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调整好心理不适,解决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通过德育就可以消除由于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
  2.从终极目标上看,具有统一性。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德育的目标更强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道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上看,德育不仅具有社会性功能,还具有个人性功能,即通过德育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而且可以使个性充分发展,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德育的新目标。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个性功能,但其社会功能隐藏其中。在工作中,心理咨询并非单纯以个人利益为重,因为各种社会标准影响咨询员的价值趋向和行为目标。所以说,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是统一的。
  3.从促进个体发展看,具有相通性。无论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德育工作都遵循知、情、意、行这一过程,它们是相互渗透的。因为知、情、意、行的过程中需要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需要、情感、理想等的参与,德育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还是良好品德的养成,都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4.从工作原则和方法上具有相似性。就工作原则来说,心理咨询所遵循的诸如开发潜能原则、 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对来访者负责原则等,是着眼于维护来访者利益。而德育所遵循的原则诸如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继承和创新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等,是着眼于维护集体和社会利益,但在来访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上,具有一致性;就工作方法来看,心理咨询的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催眠法、生物反馈法等,这些方法更强调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工作的重心是“听”,而德育的主要方法有正面灌输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个别教育法、修养指导法、批评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这些方法是以示范和社会学习为基础,注重言教与身教,强调灌输与疏导,工作重心在“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