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职院校《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王 婧




  [摘 要]本文首先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该课程适合“双语”教学。然后从教学效果角度出发,提出了《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提出了关于教材、师资、教学手段、配套教改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国际结算 "双语"教学 素质教育
  
  (一)《国际结算》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将英语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英语、汉语在专业课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逐步形成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的专业课教学方式。
  
  2.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决定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主要讲授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结算工具,包括汇票、本票、支票,以及结算方式,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从《国际结算》自身的特点出发,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结算业务中三种结算方式所使用的文件都是用英语书写的,根据某种结算方式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也都是用英文制作的。这说明《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与英语有着天然的联系,使用英语教学是有其基础的。
  第二,该门课程有理论和实务并存, 以业务操作为主的特点。课程内容围绕多个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的条款规定展开, 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实务做法。这些惯例法规的英语表达比一般日常英语难度大,如果不在课堂中用英语讲解,今后后学生在工作中读到英文的相关条款很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直接使用英语讲解对学生今后工作大有裨益。
  第三,结算方式是国际贸易中谈判的一个重点内容,这就涉及到国际结算的各种专业术语。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就要求不仅仅能看懂国际结算文件和单据,还要能知道如何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算方式,这对英语应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3.《国际结算》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各种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离不开了解国际惯例,能熟练使用英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 年秋就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200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也强调要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高职院校《国际结算》使用“双语”教学给培养一线金融和商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高职院校学生与生产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站在了使用英语的第一线。从目前高职高专开设的大学公共外语看,英语教学的地位固然突出,但没有针对各专业的需求。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离开了实践就会变得十分空洞。如专业课不用或很少使用英语,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合《国际结算》自身特点,采用“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外语词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素质。这也顺应了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对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
  高职学生的生源来源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职、中专等毕业生。生源不像本科生那样统一,不少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听说训练也比较薄弱,词汇量严重不足,能自如运用的词汇则更少,造成部分学生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不过关,这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也成为“双语”教学的瓶颈。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英语能力较强,比较适应“双语”教学,但这又造成了“双语”教学中英文比例众口难调的局面。
  
  2.“双语”教学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感觉到大家的思维和课堂中的互动被限制在英语的框架中很难展开。我国目前培养的教师自身的外语应用能力不强,仅就英语教师而言,真正能在课堂上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也并不多,更何况其它学科的教师。《国际结算》这样的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记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注意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英语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的运用能力是《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双语”教学教材不完备。
  在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文资料较丰富,但外文专业资料却比较匮乏,而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就更难得。虽然我校目前已自己编写了一本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国际结算》英文讲义,但没有中英文对照,使得学生在上课时似懂非懂的部分很难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课上和课下脱节。
  
  4.《国际结算》内容本身存在的难度限制了“双语”教学的深度。
  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深感《国际结算》这门课需讲内容太多太细。一方面,关于国际惯例条款,如果不讲,实务就失去了依据;如果讲,难免枯燥无味且占用时间太多。另一方面,实务讲解头绪繁多,如果细讲,课时不够;如果粗略带过又觉内容空洞, 怕学生学不到东西。同时, 由于学生无实践基础,也感到国际结算难学,往往感觉内容过多过细, 重点把握不准, 记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双语”教学,就使得课程安排更为紧张,造成“双语”教学往往还是浮于表面,实质内容的讲解还是要用中文才能让学生理解。
  
  (三)有效开展《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措施。
  
  1.《国际结算》开展“双语”教学的原则。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本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能读懂各种相关英文文件、熟练运用英文制作各类相关单据、以及用英语进行相关内容的表达。但是,我们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的专业课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毕竟“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因此《国际结算》开展“双语”教学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1)完善教材和教学材料合适的《国际结算》英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基础,该教材还应当有相应的中文教材和实训教材为辅佐。同时在教材的使用中,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水平,还应该有和每章学习内容配套的词汇表。
  另外,《国际结算》中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是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演示结算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利用文本、图片、音像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流程的动态演示、单据样本的展示、各结算环节多角度比较等方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以点带面,逐步扩展课堂英语比例。初涉《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前4周左右的课程以汉语讲授为主、英语解释为辅,之后逐渐过渡到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从词汇到词组、句子,在详细解释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段落、文章。
  (3)强调预习和课后练习。《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的难度加上“双语”中对学生英语基础的要求比较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练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