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作者:郭毓麟




  [摘要]职业学校在对学生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普通教育中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而必须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的手段进行了探讨,并对促进多元化评价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多元化评价
  
  在关于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往过多地探讨的是普通中学学生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学校尽管办学多年, 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从方式、方法到手段上大都是承袭或照搬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未能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 致使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影响。照搬普通教育评价模式,只会使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越办越死。
  目前,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不够规范、科学;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 即以行政评价为主, 缺乏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激励机制, 使被评价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通常造成为评价而评价,从而也不能使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重视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评价, 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志主要是学习成绩好,表现老实听话,而不管他的实践能力如何。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主要是以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评价结果来衡量。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又反过来促使学生片面的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对实践教学的钻研。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风, 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在就业中没有竞争优势。一言以蔽之,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较为准确的、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从较为普遍的想法出发,构建学生评价标准的目的有二: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阶段性或总结性的评价。这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微观教育评价, 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 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掘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为此,在构建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时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并注重以下原则:
  
  (一)德育优先的原则。
  由于受传统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对职业学校的理解较为缺乏,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度也比较低,使得许多家长宁愿将自己初中毕业的子女花钱买着进普通高中,也不愿意让其进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选择职业学校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进而导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许多新生不仅文化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是道德品质也不够好。这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其最终的产品――毕业生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而许多企业在选才和用人的过程中,大都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企业用人准则。例如,蒙牛乳业公司的用人原则为:“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因此,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办出名气,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势必依据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二)满足学生兴趣,加大学习动力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够与他的兴趣爱好相符合,那么就容易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甚至为此而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也会自觉地接受相关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会有较多的勇气与毅力来面对问题,突破难关。在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这个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如果职业学校又在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仍然采用老办法,不去满足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哪壶不响提哪壶,势必使学生不能从基础与习惯不够好的泥坑中自拔,缺乏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的信心。
  
  (三) 发掘学生优势智能的原则。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华德·加德纳在对正常儿童各项技能开发过程与脑受伤病人某些技能丧失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及对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成下列八个领域: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相对独立的不同智能组成;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个体的差异在于所拥有某种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相应的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强势智能,做出显著成绩,取得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当作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数学逻辑和语言逻辑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人们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这种理论和思想认为只有掌握书本知识好的学生才是优秀的人才,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考不上高中的末流学生。
  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现行的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中不是成功者,但他们必然具有其他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具有与社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职业教育应该创设出一种环境,帮助“学习失败”的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智能层面的强项和弱项,使每个学生先天或后天所具有的智能强项能够充分地显现,明确自己未来最适合担任的职业角色,并为此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在学校学习以及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
  
  (四) 与毕业目标相吻合的原则。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期望(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除外)不是定位于升入一所理想的高校深造,而是希望能够有一个环境较为舒适的、待遇较为丰厚的、心理上较为认同的工作岗位。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的结果怎么样?这个结论不是由职业学校说了算,也不是由职业学校的教师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也就是企业和社会说了算。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和利润的增长,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最需要的相关人才。如果学校的标准不能与社会的需要最大限度的相衔接,而是想当然地或者是仅仅根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按部就班地组织和实施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然与社会的需要脱节,也必然为社会所拒绝。学生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实际上也是对职业学校现行教育状况的否定,对职业学校现行学生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否定。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实践能力差, 基本功不扎实,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达到和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二是适应性差, 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少, 实际动手能力差, 难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 就必须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构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促进深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迎接市场的挑战。
  
  (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学生专业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容的丰富性。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不行,但单一的标准又不能准确地形成评价,有些内容的评价如专业理论知识等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 但对于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并不能被定量评价完全替代。因此,在职业能力的评价中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