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作者:郭毓麟




  
  二、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方法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或学校教师(班主任),教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也因为具有单向性而容易出现评价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职业教育过程中虽然不否定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主体也应有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的优缺点、成绩和缺陷作出一个客观的评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利于使学生张扬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同时,职业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是为直接面向社会、直接立足为企业服务,要得到企业(顾客)的满意,因而必须让企业根据自身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质量的评价,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 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价。
  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文化基础课程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而只能说是培训教育。但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其评价方式也不能盲目地以做得多少题目,记得多少内容为评价依据,更不能完全依据笔试来判定文化基础课程掌握的好坏程度。并且,不同的文化基础课程科目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1)对该文化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这是与传统的评价相一致的地方,也可更多地采用笔试的方法来进行。但此类知识在整个科目中所占的比例不应太重,应该把握在20-30%即可。
  (2)将该文化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将来毕业后要实现的目标相衔接。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和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评价中应该占到的比例也是最重的。其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笔试,而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知识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2.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纸、笔对答问题,根据对问题回答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分数,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式固然有必要,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情况,而难以判断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成败。从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较突出,用人单位普遍感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的改变也牵动着对现行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除运用传统方式外,应更加注重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即在情境中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学生的智能技巧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实施情境评价的具体途径有专题作业、作品制作、课题研究等,如幼师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幼儿园的相关活动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活动设计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评价的反馈,这种评价不只是来自教师,更重要的是随时都能得到同学和自己的评价反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思考和制作,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中的评价不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评价,而是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在个体参与学习过程中轻松进行的,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然进行的,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有关领域的建议或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出有用的建议。同时,在整个过程评价中,应随时记录评价信息,为学生建立档案并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3. 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
  社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与专业能力并重甚至超过专业能力的一项必备的能力。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与物(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一个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显得犹为重要。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指望课堂教学所获取,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能力来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透过日常观察或其他渠道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我们无法指出爱因斯坦和迈克尔·乔丹谁更聪明、谁最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
  但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两个方面, 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 考察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 确立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一般的评价方式,大致包括有一般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职业学校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沿用这些评价方式,但不能单一地使用某种评价方式,而应该是多种评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一般性评价中,要建立针对不同个体对象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应设立学生成长评价档案袋。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档案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
  在阶段性评价中,不能完全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作为定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考试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一次考试定成绩,其成绩的取得有很大的偶然性,考试的信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而言,应以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作为标志。两证结合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的两根好的标尺。毕业证发放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即可,不宜将规格制定得过于严格。职业资格证的发放必须执行严格的统一标准,最好由政府主管。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门机构进行,标准要严格、考评要准确,把好职业准入关。
  
  三、实现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的措施
  
  (一)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与普通学校相比显得更加多样化,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相符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的内容,而更多地表现为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方法和手段。既然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状况,那就没有理由再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同的课程。因此,为了满足发展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职业学校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统一课程,即必修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课程。职业学校应大胆地对现行教学体系、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力求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智能组合的学科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适合其智能状况的职业能力。
  
  (二)通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促进学生职场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职场能手和人才。是学校实施职教课程改革,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通过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操行学分,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劳动、纪律、卫生、品行操守等)的考核,绩点学分对学业成绩优秀者进行肯定,通过设置附加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积极参与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智能相吻合的社会活动和竞赛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优势智能和社会能力优势进行肯定。
  同时,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克服死记硬背、偏重理论学习的弊病。
  
  (三)通过社团活动或集体活动来体现学生的多元智力和评价。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获取不能单纯依靠课堂,实际中所获取的更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相关能力。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作为主人来组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或社会活动来锻炼能力,发展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去参观和调查,了解社会、企业组织岗位情况及用人的制度,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了解社会,了解组织对用人的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能,从而不断发展强项,弥补弱项;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可以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智能,更深刻了解自我,也使学校全面地了解学生。又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展现自己提供舞台。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智能特长和兴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 ,(6).
  [2]杨金梅.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邵力,相志利,焦仁普.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