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内涵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作者:陈荣华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理论思考 实践探索
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显得异常繁重。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既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应包括:德育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特色建设和师资建设等五个方面。
一、加强德育建设,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的敬重、忠诚与尽心尽职,它是人格品质的具体表现。维持对职业的敬重、忠诚与尽心尽职,尽管不可能全凭兴趣与爱好,也不可能全靠金钱、压力与制度,但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在这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当前做得还很不够。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十年中,不少高职院校存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轻育人根本;重专业教育,轻职业教育特别是轻职业道德教育的倾向。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个人发展多持更现实的态度,更关注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而对以后的职业责任很少考虑。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高素质公民作为基本目标。要通过职业道德素质修养课、学习优秀职业人物的榜样、职业技能实践等形式,强化职业道德理论学习,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职业道德对于职业人的重要意义,进而掌握、内化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教育学生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让学生明确,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蓝领人才,使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价值定位。二是要开展“稳定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真正认识所学专业,增强专业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加强能力锻炼,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塑造职业品格,为进入职业角色奠定基础。
二、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建设,办学校就是办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是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的典范,他们的学生具有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学习的地点分别在学校和企业,施教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接受的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培养工作等。“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国较为流行的“校企结合、校企联动”是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现已成为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往往以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校企双方在结合之前,需要认真考察和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就校方来说,一般应选择有实力、有信誉、有潜力的企业与之结合,以便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多赢的目的。
无数校企结合、校企联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办学,可以节省投资,提高效益。不仅使学生有了实践基地,而且使学校拥有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为确保出人才、出成果提供了实践基地和师资保障,并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渠道。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办学,有利于学校了解市场对教育的需要,从而自觉适应市场,依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有利于学校主动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确保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促进学生专业与职业能力的共同进步;有利于学校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同时,由于具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理论素质的大学生走进了企业,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自己适应市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应用技术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能力本位下的职业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上述目标定位,我国高职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应包括: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综合技术应用的要求,课程内容要突破学科体系的线索,课程目标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教材选择要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的技术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后劲,学生的能力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训练”出来等等。这一教学指导思想表明,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正处在教学模式的建立、创新和变革时期,在班级规模和教学的个性化等方面,工业化大批量“加工”的迹象还相当严重,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为此,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1.建好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满足课堂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讲透讲活,为学生初步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奠定基础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实习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江苏某大学城,现已有6所高校入驻,形成了若干个产业群和上百个研发中心,建成了数控、自动化、软件、新材料工艺和服装设计等20多个实训中心,满足了各校学生专业实训的需要。
2.扎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由于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实施以讲为主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再加上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因而始终摆脱不了普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导致了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够,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少高职毕业生因技能不足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高职院校尤其要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扎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浙江某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每学期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实习,使学生阶段性掌握营销理论,又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后经过一年的顶岗和轮岗综合实习,学会运用各种营销技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