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

作者:王继辉




  [摘 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活动”教学 内涵 作用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对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感情,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成为目前“思政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内涵、特征、作用等等谈谈粗浅看法。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前理论界对“活动”教学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是狭义看法,认为“活动”教学是一种在理论讲授之后,通过适当开展各种“活动”如:讨论、演讲、辩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写论文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科学理论、观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框架是:“理论——活动——内化”。但是其不足的地方是该方法把“活动”看成是理论讲授的补充,一种附带,有时把“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他们通常把课时分为理论讲授和开展“活动”两部分,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a. 全部课时都是理论讲授而没有开展“活动”,即“満堂灌”;b.理论讲授课时和开展活动课时为2:1;c.理论讲授课时和开展活动课时为3:1。这种看法把理论讲授和开展活动截然分割开来,不太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第二种也是狭义看法,认为“活动”教学是一种先进行“活动”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材料分析讨论、专题演讲等,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好动、喜欢参与活动的天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打破先教师讲解理论,然后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遇到问题不能理解和把握时产生需要理论指导的欲望,教师在学生需要理论时讲解理论,“雪中送炭”,使学生心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框架是“活动——理论——内化”。这种看法虽然有些新意,但是把开展活动只看成一种方法,很容易走向只讲授理论,不搞“活动”的旧模式中去。同样这种看法也把理论讲授和开展活动截然分割开来,不太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第三种是广义看法,认为“活动”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即“活动”教学的思想理念要贯穿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始终,不管是“思政课”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很好地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在理论课讲授中,可以运用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列举社会上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引入理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或者教师在讲授理论之前,先由学生阅读某一段材料也可以是教科书上一节内容,学生边看边思考,然后由学生上讲台给同学讲解,然后由教师和学生点评,教师指出学生
  思考中存在的问题,把重点问题向学生进行讲解,传授正确理论,使学生形成正确观点。在课堂内还可以采用辩论、演讲、听专题讲座、看录像、写论文等形式,在课堂外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考察、扶贫、“三下乡”活动、社区教育、村校共建等形式,使理论通过各种“活动”融化到学生血液中去,落实到学生行动上去。这种方法是理论讲授与“活动”开展相互融合、教与学互动,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我赞同广义上的“活动”教学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行“活动”教学的客观必然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行活动教学是由社会环境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所决定的。
  1.社会环境所决定。进入21世纪后,世界出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观念的渠道来自于方方面面。社会上各种群体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与恶、美与丑,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和扑朔迷离的各种消息中难以明辨是非,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对学生冲击很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多、个性强、喜欢自由、活动、思想开朗活跃、自主意识强。从当前“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看,教师照本宣科,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思政课”教学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实效。因此,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开展“活动”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2.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所决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否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就不能实现。过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来运作,“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活动”、“重知识,轻表现”、“重形式,轻实效”,停留在过去的“填鸭式”纯理论灌输上,将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忽视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在教学观念方面,认为“思政课”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因而只需要进行理论教学,不需要进行活动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 “思政课”教材和讲义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忽视用新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去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大多习惯于“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手段,“思政课”教师习惯于理论讲授,搞“满堂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很少进行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光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精简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活动教学。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实行“活动”教学的可能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活动”教学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1.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办学特点为“思政课”实行“活动”教学创造了客观条件。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技之长,要求学生是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的实际作用表现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能增强学生应用技术能力。高职院校特点强调实践、突出“活动”、重视能力,为“思政课”实行“活动”教学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创造了客观条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