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利用教材原型 再造想象作文
作者:刘本武
[关键词]教材原型 再造想象 作文教学 途径与方法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教材中的材料(我们称之为“教材原形”)进行作文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并对基本材料进行挖掘,让学生依照教材内容的表述获得表象,以此展开想象,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新的形象,产生新的认识,并将这种新形象、新认识经过重新组合后诉诸笔端,使原文中的内容成为新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教材为原型,对原文内容进行凸现、延续和深化的再创想象作文。
这种再创想象作文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作文,主要表现在它是从已有的“原型”中得到启发,由此而产生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习作者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和理解其内容,使心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从而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萌发出一种说的冲动和写的欲望。因此,它比其他形式的作文在构思速度和行文成效上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次,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再造想象作文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勇于探索创新,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在习作过程中,对材料的选定,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以提高。再造想象作文还能使读与写得到有机的结合。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听、说、读的能力是写的能力的基础,而写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成效的综合表现。没有听、说、读的能力,是谈不上写的能力的。再造想象作文首先就是要弄懂课文内容,这样才能为写打下基础;反过来,通过写又能促进听说读的训练,这样就使听、说、读、写得到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再造想象作文训练:
1.扩展法。它是将原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扩充展开,使这一内容得到更具体、更生动的表现。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的暗线是写夏瑜因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活动而英勇牺牲,死后不为人们所理解。其事迹主要是从茶馆对话中由“康大叔”渐次披露的,涉及的内容有:(1)家庭贫寒,死后“只有剥下来的衣服”,“榨不出一点油水”;(2)有坚定的革命理想;(3)在狱中坚持斗争,甚至“劝牢头造反”;(4)面对死亡不屈不挠,英勇就义。综合起来,夏瑜应该是一个视死如归的民主主义英雄。但整段文字没有正面描写,更没有具体情节,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扩展的想象余地。我们可以结合茶馆对话中关于“红眼睛啊义”的言行和刑场、坟地场面的有关情节,以《夏瑜在狱中》或《夏瑜的故事》为题,进行想象作文训练,进一步展示资产阶级早期革命者的形象,揭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社会现实。
又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话描写也可以将其内容进行扩展: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了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里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样?”“怎么样?先写服辨,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腿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慢慢的算他的帐。
这段文字是通过“咸亨酒店”的掌柜和“喝酒人”的对话描写,道出了孔乙己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的概况:孔乙己偷——写服辨——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整段文字没有具体的情节,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结合小说对孔乙己形象地刻画和对丁举人侧面描写,我们可以以《孔乙己被打》为题进行想象作文练习,进一步展示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丁举人之流冷酷凶残的本质。
这种扩展法实际上是把篇幅较短、内容较简略扩充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细致的作品。扩充的内容是原来没有的,或是欠明确的,或是不具体的,增加的内容是原文应该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
2.填补法。它是根据原文的内部关系,对可能出现新组合、新变化作出的一种推测。这种推测不是虚拟的,它是以原文作为基础的,是对原文内容发展的一种假设,又是对人们能直接感知或间接感知的一种补充。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作文练习。整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围绕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来安排情节。在丢项链之前,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爱慕虚荣、图享受的美丽动人的少妇,项链丢失后,她和她的丈夫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她变老了,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时常还回想起那个舞会,那个晚上和她美丽、使人倾倒的情景。她终于还清了债务,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把丢失项链的一切告诉了她的好友,而她的好友出人意料地告诉她借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至此,整个故事嘎然而止。但从全文的内容来看,这个故事并没有完结,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结合小说对玛蒂尔德的描写和心理刻画,引导学生做了几种不同的设想:(1)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2)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还了三万五千法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3)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4)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作《〈项链〉续篇》,使故事继续发展下去。我们还可以结合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前后的不同心态和言行,以《玛蒂尔德舞会归来》为题,让学生想象假如那时候她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他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
我们再看看《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意味深长,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填补,让故事情节继续发展下去。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大约”是对孔乙己“死”的一种猜度——或许死了,或许还活着;而“的确”则表明孔乙己已经死了。从孔乙己的遭遇看,孔乙己的死是无疑的,但从“大约死”来看,孔乙己是死是活尚且还是不确定的,而且小说中作者表现出了对孔乙己的同情,是不希望孔乙己死去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全文的写作背景,众多人对孔乙己的态度,以及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特征及其遭遇为原型进行推测填补:如果孔乙己已经死了,它是怎样死的?当时的环境、人们对他的态度又如何?;如果孔乙己还没有死,他现在在那里,其遭遇又如何?写成《〈孔乙己〉续篇》。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填补法这种方法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它给习作者留有广阔的空间,能使习作者拓宽思路,沿着时间的流程和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进行合理的想象,使原内容更深刻,更明白地展示出来。在内容的发展上,它具有连续性。它可以根据教材原型中的某一“源头”,就其因果关系,将内容连缀起来,全面地表现整个内容的面貌。在表现手法上,它具有一定的假设性,即根据教材原型,对某种假设或多种假设进行推测,但这种假设不是随意性假设,而是一种可能的,符合事理的假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