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基本环节探讨
作者:王开生
一、提高教学能力是师德修养的着力点
“德是才之师,才是德之资;无德行难远,无才立难牢。”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弘扬师德,力行师德规范的前提条件。
(一)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德的职业基础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首先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从业人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是育人的主要过程,教书育人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体育和美育,主要都是在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的相互过程中完成的。
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而培养人才是最根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有机载体。只有教学水平上去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教师当然要搞好科研工作,但科研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上强调:“高校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会兼职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如果教师以牺牲正常教学工作和学生需求为代价,教学工作敷衍塞责,甚至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那他就会有辱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有悖于师德。
(二)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是师德的载体
一种职业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专门的职业,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职业必需要有专门的职业工作者,才能担当得起其特有的职业任务和职业责任;而职业工作者,是指从事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活动的职业群体。没有职业技能就没有职业工作者,当然也就没有职业道德可言。
教学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职业工作者,是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的,这种职业技能就是教学能力。它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心理特征,是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的。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之上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他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教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教师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艺术,就不可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断地总结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
(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使师德修养落到实处
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高校的特殊功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既区别于单纯搞科研的研究员,不能只埋头于科学研究;又区别于单纯搞教学的中小学教师,不能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建立在坚实的科研能力基础之上,通过科研活动,了解科学前沿,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高校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学历、学术水平最高的,具有基础知识广博、专业知识深厚、科研能力强、智力水平高等优势;但是,高校教师来源于广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应特别注重两个转化:一是要自觉地将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要自觉地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在教学工作中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教学,在科研工作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科研题目和教学课程相适,实现“教学工作科学化”和“科研工作教学化”。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师德修养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是完成教育教学基本任务,实施教书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是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
(一)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教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过程。育人则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书是育人的手段和过程,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最大。它为大学生接受知识提供环境条件,为大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加工起指导作用。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合理抽象等能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都把课堂教学效果作为开展各种评估、奖励、排名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教育名师也无一例外都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倾注在课堂教学中,孟二冬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董常生、王雪琴等老师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访谈时都谈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董常生老师说:“我感觉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最好场所。”王雪琴老师对课堂教学有着更深入的阐述:“我感觉上好一堂课容易,但是一辈子上好每一堂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感到课堂教学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课堂的开头,课堂中教学内容的连接,课程的结尾,怎么体现创新精神,怎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觉得这个是永远学不完的。”王雪琴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心得时强调“41年的教学生涯,我始终坚持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其乐融融。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特别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的核心,视每堂课为新课,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整合内容,创新方法,做到拎起来一条线,展开来主干清除、脉络分明。要优化、创新教学内容,化简、深化经典知识,吸纳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
(二)搞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
爱岗敬业精神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教师的岗在课堂,教师的业是教学。教师爱岗敬业,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首先是要站好讲台,热爱课堂、专心教学。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地传授知识是平淡和平凡的,然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本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站好讲台既是教学能力的表现,更是高尚师徳的具体表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