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基本环节探讨

作者:王开生




  搞好课堂教学倾注了教师的爱。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热爱学生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反映了我国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境界,使学生能在民主、关爱、和谐的良好氛围中提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效率;而且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用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特殊的情感、无私的爱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爱众亲仁”的目的。
  搞好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的敬业。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本保证。然而,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秩序不容乐观,学生上课接听电话、听音乐、看报纸,甚至逃课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有些教师把组织教学、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当作“小事”不屑一顾,或者把它当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职责,用不着高校的“大师”们来管。其实,教坛无小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大是大非问题来体现,而往往是体现在“小事”上,于细微处见精神。“严师出高徒”,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严谨治学的重要方面,敢于管理课堂纪律,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爱护,是敬业的基本表现。
  (三)搞好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需要勇于改革创新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教学工作的进步,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动力在于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新时期对师德的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目的的确定上,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更加注重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实现学科知识体系、教材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完美结合。大学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大,教材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要大胆地让他们自己独立地去掌握,教师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启发和引导,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改变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良倾向,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课、见习课、讨论课在课程活动计划中的地位,使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动手动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师德修养的落脚点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它既是每一职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每一职业活动的落脚点。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向人民负责,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加强师德修养,做一名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最终需要落实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一)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当好学生的服务员
  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一切向学生负责,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师,加强师德修养首先要坚决摈弃传统“师德尊严”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学习做一名服务者,做一名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只有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师德修养才能找准了落脚点。
  高校师生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不是社会一般意义的服务关系,而是包含了深刻内涵的服务关系。了解这种关系的深刻内涵,是高校教师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高校的师生关系是包含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师生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折射出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民主、平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的社会关系;但是,师生关系也有自身特点。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包含了教育关系、情感关系和道德关系。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服务关系。这种关系是由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教师是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其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主要任务是学。这种稳定的教育关系是亘古至今未变的。认清和维护这种稳定的教育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情感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学过程建立起来的心灵沟通。建立积极、健康、真挚的师生情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激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道德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来维护和巩固的,其中教师的道德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师徳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康的师生道德关系是成功的教育过程的重要保证。
  (二)努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服务是一种艰巨的和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服务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只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高校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青年人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思想最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求新求异意识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看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作为他们的教育者,当好他们的服务人,责任艰巨而光荣。
  高等教育是高水平的教育,也是全方位的教育过程。高等教育包含了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和社会交往技能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大学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的师德性质和内容。作为教师,应该是追求知识、献身学术的模范,应该用自己的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起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屈从于权贵,不囿于舆论的偏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作为教师,只有为人师表、品德高尚,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助人为乐。所以,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必先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