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的出路
作者:闫 石
关键词:母语;大学语文;教材;教学
语文的重要与现实对语文的忽视是一种矛盾,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较之于阳春白雪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学语境不同,语文教育更应该立足于养成基础的汉语素养,,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应该是普及化与大众化的。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丧失对文字的应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任何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距离目标很远。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对大学语文的看法,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1 重新确立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捍卫母语的尊严而奋斗
乔姆斯基从语言心理学上把人的语言活动分为两种: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母语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基本的语言能力,如果失去或者不具备这个能力,就不可能学习其他语言。学好母语才能为其他语言的学习打好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很多人也意识到必须保存自身的本土文化、发扬自己的传统。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是母语望尘莫及的,但母语危机带来的显性、隐性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学生学英语的同时,并没有汉语的认知能力,基本的字词句的表达能力很差,甚至于他们连写请假条、便条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最简单的语言活动都不会,或出现错别字、病句等等。特别是现在出现的新的媒介形式:键盘、手机等,对我们汉语的美的形态也是一个考验。所以说,母语危机是目前汉语面临的重要问题、重要课题。实际上,整个亚洲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日本、韩国都在逐渐感受到,随着英语的泛滥,自己母语的阵地在不断缩小。去年韩国教育人士曾经这样呼吁:不要像中国一样,重视英语超过了重视自己的母语。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则强调,在键盘写作时代,日语变成了英语的附属性语言。事实上,汉语也是如此,中文作为英语的附属性语言也是很早就存在,要用键盘写作,要先接触英文字母,然后才能把中文输入电脑。这是整体性现象。这并不意味着与英语教育对立、矛盾。二者有关系。一方面是英语,我们要现代化、要走向国际;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文化,要学习、坚持、坚守汉语审美的这个领域。
大学语文课程承担了继承母语教育、汉语写作、汉语审美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母语建设大业。母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学科性的、专业性的,也包括日常的能力。但它有一个核心:一种语言的美和一个民族的智慧。当然,母语的魅力不是全部由这个语言形式来呈现。具体到大学语文,其所选的篇章,往往是母语的写作、使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的,包括审美的、思想的、能力的,它是一个代表载体,是母语的魅力的集中体现。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语文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母语教育,也不能说母语只能通过大学语文来进行,但大学语文应该是汉语学习的典型,是审美学习、人文素质、能力等三方面的培养基础。
2 深度精选、精编高质量教材,提供优良的母语教学范式
在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给各类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但这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粗制滥造、照抄他人框架、改头换面一下就大模大样用来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等等。
高校教材不能定于一尊,这是必然之理,教材应郑重编写、各具特色、不断提高质量,这才是教材建设的正途。近几年,高校教材的开发、研制与编写已初步取得成效,各有千秋。多种市场上较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从选材的经典、范围的函盖、审美的意义以及能力的提升上都做足了功夫。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动荡,人心浮躁、商业炒作、价值缺失、意义消解,人们对于阅读越来越市场化、消费化、快餐化、零散化。青少年更多地喜爱动漫卡通、网络文字、短信段子、青春写作、流行影视,铺天盖地的是戏说类、励志类、职业培训类读物,而对于经典却敬畏有余、热情不足。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群都有阅读的渴求,都有提升心灵、寻求人生真谛的渴望。我们既要正视阅读大众化的走势、母语缺失的现象,又要通过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有利的引导,因此在选材上要精心准备,既重视时代的需求,又要善于引导。笔者认为比较有特色、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的由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摆脱了文学史的线索,也没有按体裁分类。全书绝少与中学教材重复的篇目。通过一组组美文,和学生讨论人生价值方面的基本问题,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其中十几个主题,都涉及大精神文化的层面,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建立都有有益的指导。
王步高、丁帆主编的系列教材将“大学语文”作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注重其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在编选结构上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真正达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全国”的目标。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由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采用配套拓展阅读的形式,一本基础教材另配有四集拓展阅读资料,旨在帮助修课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认知、理解、表达、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尤其重视“美文”教育,既有精篇精读,又有延伸欣赏,充分体现了发挥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构筑健康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特点。
3 深化改革,教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多样
“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大学语文不应在字、词、句和语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应将大学语文作为阅读与文化的载体,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并通过对文章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评判、鉴别的能力,培养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其教法的不同。中学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升学的压力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而大学语文不能简单理解为一门学科,它覆盖了所有学科并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它在注重工具性、知识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人文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灵活、新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