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以学生为本精品课程评建机制探析

作者:唐 文

个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课程的全部价值和功能。
  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为学生服务的课程建设意识。通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正确导向作用,把精品课程建设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优化、方法的改革等内涵建设上,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作为精品课程的评价和建设的宗旨,努力为学生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完善各项教学功能,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主便捷地学习和自测、交流与互动,能够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先进的教育手段,得到更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突出作为课程教学的接受者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程评价和建设中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学生价值的整合。
  
  2 促进实践性、整合性精品课程建设
  在课程研究改革中,实践性课程和整合性课程的评价与建设始终是难点。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独立实验课程所占比例较低,2003~2007年全国1297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实验课程为5~16门,占总精品课程的2.28%~4.44%,138门医学类精品课程中,实验课程为0~3门,占总医学类精品课程的0%~7.14%,整合课程更少。实践性课程和整合性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研究中,却是相对薄弱的领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改革项目。
  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我们为学生学习创设与实际相类似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知识结构上,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交叉和知识的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以提出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虚拟的真实社会情景和仿真的实践操作平台。在教学中强调课程教学的人文化和社会化,使学生在宽阔的视野和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中成长。
  我们应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中,从评价标准、评优机制等方面对实践性、整合性课程给予适当的倾斜,促进实践性、整合性课程从师资、经费、管理机制给予重点培育,将实践性课程和整合性课程优先列为重点建设课程,把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克服实验课程建设条件要求高、评价标准复杂等困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设计相关的动态实验过程示范录像,开设具有实用价值的仿真模拟实验,并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实践学习的条件;积极开展整合课程的改革创新,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科学融合相关学科,合理整合相关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基础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搭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优质精品课程教学平台。
  
  3 探索激励学生参与的精品课程评建机制
  (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精品课程评价中应改变目前以外部行政管理为主,单一的专家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方式。通过设计课程质量学生评价表,课程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表,以及集体座谈和个人访谈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
  同时,探索由学科和课程专家承担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等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切身感受丰富的项目评价,并根据各个学校和各类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专家、教师和学生评价,加入教学管理人员、社会权威人士、相关职业人员和学生家长等来自不同利益群体代表的评价。以多元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综合地评价课程设置的计划方案、运行过程和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评价结果全面了解课程信息,为选课方案和学习计划及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2)评价方法多样化。深入研究课程评价的标准,在进行实证性客观指标量化分析的同时,发挥质性评价的整体性评价优势,强调人文化的课程评价方法,注重评价者的主观感受,关注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知识的提高和心智的健康成长,使量化评价与质性分析在课程评价中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结合地区、学校、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与实际,探索-既满足不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又与国际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一致的课程评价模式,应用各种评价模式相得益彰的多样化评价方法,不断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评估管理人本化。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把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明确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把精品课程建设落实在优质的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在精品课程的网站界面上,从两个纬度同时设计方便专家评审和有助学生学习的双目录系统,在保证精品课程专家评审基本功能的同时,着重拓展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服务功能,在丰富精品课程网络优质资源的同时,努力完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交流、讨论互动、自我测试、自我评估等学习过程的功能设计,并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动态过程的运行机制。根据网络学习多样性和个性化要求高的特点,提高对分散的学习环境的监控技术和管理能力,以满足学生通过不同步骤、不同路径完成学习的各种需求。
  通过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和网上评价,学生信息员对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学生填写课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学生代表参与学校教学委员会的相关决策等各种方式,营造健康的评估文化,创造有利的评估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促进教育者关注教育服务对象的需求,关怀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利益群体的获益和成长,充分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规律评价和建设精品课程,切实发挥精品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责任鳊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