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开展专业认证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作者:郑秀英 姜广峰 付志峰




  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这已成为教育界和工程界的共识。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展情况
  
  2006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制定了认证试点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等;建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先后成立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试点工作组并完成了8所学校的认证试点,从而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2007年,试点认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成立了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按照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人身安全关系密切的原则,新增了环境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轻工食品类、地矿类5个新的试点专业工作组,并对9个专业、18个试点学校开展了认证试点。加上建设部组织进行的土建类专业评估,至2007年底总共在lO个专业开展80多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2007年底,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时新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会议对2007年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审议了2007年试点认证的9个专业、18个试点学校的专业认证结论。并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2007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
  2008年,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将在机械、化工、电气、计算机、地矿、轻工与食品、交通运输、环境、水利和安全工程10个专业领域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为了使参与认证的单位及有关人员能尽快熟悉认证体系和掌握工作方法,保证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举行了“2008年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会议”,对认证专家和被认证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会议期间,还专门邀请IEEE和香港的专家对美国ABET认证的思想、方法,以及香港工程教育认证的情况作了介绍。目前认证专家组正在有关学校进行现场考察。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稳步进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10个专业领域的认证分委员会(或试点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等。按照等效性原则,并结合我国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实际,制定了我国专业认证文件体系,包括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各专业的补充标准、试点办法等。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截至2008年6月,已经在10个专业领域的45个专业点进行了专业认证的现场考察。
  
  二、从专业认证看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一。然而,就工程教育的整体实力而言,还不足以承担使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2000年度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序中,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占第4位,然而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却排在47位:2002年度,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居世界第2位,是否拥有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2005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多达533万人,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的能力名列世界最后。在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出某个专业“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工程教育进行一次很好的把脉,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促使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专业认证过程中,专家们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认真考察专业的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1 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无特色
  最近,人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工程教育究竟是培养科学家,还是培养工程师?”这既涉及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涉及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工程师的职责是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而科学家的职责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任务与目的。工程师又分为研究工程师、发展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操作工程师、管理工程师等。工程教育毫无疑问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工程师”的(这并不排除有人将来会成为工程科学家),或者说工程师的毛坯。至于培养哪类工程师具体应由学校的基本定位来决定。但是现在我们各个学校里,整个体系、模式还是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特色,且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倾向。换言之,我国工程教育主要为了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目标不够明确。同时,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千校一律和特色缺失现象普遍存在。
  
  2 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不能面向工程实际
  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工业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发展经验,这恰恰是我国工程教育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培养层次、结构和人才类型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工程知识和动手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与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的合作缺乏共同的基础,这对我国工业和工程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很难提高,另一方面对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极为不利。
  
  3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课程体系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而课程内容却跟不上时代步伐。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知识更新缓慢,具备前沿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甚少,没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求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且开设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相对较多,这些都将影响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工程师”目标的实现。
  
  4 工程教育工程设计和实践环节缺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