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吉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付景川 李新宇 姚 岚




  摘 要:吉林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改善教学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初步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并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改革;构建;人才培养
  
  一、大力推进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改革始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看,人性化的制度建设是为人才培养创造的“生态环境”,吉林大学通过制度改革立体化、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2000年以来,学校在整合教学资源、提炼大学精神、不断求新进取的基础上,注重学科及教学特色的确立,以教学改革带动教学管理体制变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以政策为导向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积极倡导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上讲台,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时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以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设立“教学名师奖”和“教学示范教师奖”等教学奖励制度,对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给予奖励;提高教学奖励幅度,将教学奖励与同级别的科技奖同等对待。通过一系列鼓励教学的政策和措施,保证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以强化教学条件建设为根本,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保障,吉林大学十分重视教学条件建设,积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努力为人才培养创造优越的教学条件。一是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对一大批具有平台性质的项目进行了重点建设,二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着重对其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建设。其中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医学基础综合实践体系、地学野外实践基地等实习条件都有了重大的改善。三是对精品课、名优教材、现代化教育技术等给予了较大的经费支持,对国家人才培养和教学基地等重大教学项目实施了经费匹配政策,这些都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科学严谨的管理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为动力积极促进教学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巩固力”,不断夯实教学改革的成果,积极构筑不同学科多元化的教学管理,增强学院及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根据学科特点,在工学、地学和信息等学部实行了学分制,在其他学部实行学年学分制,在某些行业特色明显、需求对口性强的专业实行了按专业方向招生,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安排较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并实行毕业论文覆盖一年的制度等,使本科教学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吉林大学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下,确定了“稳定规模,改革模式,建设内涵,向外开放,提升质量”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培养具有“踏实、扎实、朴实、务实”精神的“三种规格人才”,即基础厚、素质高、创新型的“学科型人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实现“四个结合”,即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对理工科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文科学生提高自然科学素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结合,明确提出课外培养8学分要求;主修与辅修制结合,积极开展辅修专业和第二学科学士学位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本科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及整合,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发挥我校的多学科优势,创办若干个跨学科门类、学科交叉的新专业。开展了“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等精英型人才教育的改革试点,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争取在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扩大学分制的实施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推进学生跨学院选课,在学科交叉方面为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2001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2005版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2 以“吉大教改2001计划”为蓝本,实施系列教学改革工程
  2001年,吉林大学实施具有奠基作用的“吉林大学21世纪教学改革2001行动计划”。“2001行动计划”包括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基础教学园区工程、尖子生培养“211工程”、新世纪创新教育工程、三层次专业建设工程、名优教材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等八大工程。其中“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利用5年时间集中建设好100门左右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平均给予10万元的建设经费。“名优教材建设工程”实行教材建设招标立项,按照高标准组织编写和出版,推动建设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广泛影响,体系科学、内容先进的精品教材,并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新世纪创新教育工程”着眼创新人才培养,用5~10年的时间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和教学条件硬件建设,以项目带动改革,以项目引导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新内容、新机制,另外,逐步建立起一批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和一批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全校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学校中一批以知名学者、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为首的课题组和课程梯队迅速组建起来,并取得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吉林大学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000年,学校开始了在课程体系改革上的探索,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吉林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的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教育技术的改进。创建教学名牌,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