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吉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付景川 李新宇 姚 岚
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总体水平的提高。经过五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到2007年,我校已连续开展四批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建设精品课程116门,其中59门课程被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2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4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撞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境界”是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释。吉林大学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商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进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地学部各学院建立了广泛的网络学习环境,开展虚拟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基础医学院开展基础科研训练,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各临床学院广泛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讨论课,提高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等。
5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结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拓展知识视野,训练操作技能,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锻炼意志作风,养成职业习惯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跃学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与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校2001年以来参加并开展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广告艺术设计竞赛、嵌入式电子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等,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多项学科竞赛获奖。
三、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吉林大学已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和善创新的复合型拔尖人才,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1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实施研究机会计划
吉林大学一贯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3年起学校将“学生科研介入计划”正式命名为“吉林大学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并开始具体实施,在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新机制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这项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本科阶段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本科生有机会尽早接受科研训练,也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吉林大学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每年立项一次,学校根据项目的具体方案资助10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资金。到目前为止,该计划共立项三批489项,14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项目研究,学校共投入项目资金近60万元。其中完成349项,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作为国内高校首个在本科生中推出科研项目的“吃螃蟹者”,吉林大学的这一举措受到社会与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有媒体评论说:“今天能够不计成果去埋下创新的种子,未来收获的必将是能够支撑创新的柱梁”。
作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大学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在实践教学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项计划是吉林大学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体现,也是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标志,在不断深化教学建设和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中,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的内涵更加丰富,运行也更富于生机和创造性,也必将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
吉林大学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高水平大学就必将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和善创新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吉林大学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政策,设立文、理两个实验班。以现有的文学、史学和化学、生命等学科为依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采用特殊(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实行全程导师制进行培养,以培养出具有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学习与研究方法先进、人文修养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拔尖人才,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后备生源。
跨学科实验班学生可享受学校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实验班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多种教育教学途径和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协调、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实验班——跨学科人才培养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进方向,必将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3 实施尖子生培养“211工程”
立足大众教育,注重精英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每届学生培养1%的优秀生和1%的特优生。实施了旨在推动优秀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改革研究生免试入学制度,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同时,建立“创新型人才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有80名左右学生因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被推荐为研究生;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进校后任选专业培养;考试选派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或短期学习。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新机制。
吉林大学在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名优教材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批优秀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