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桂荣

不是漂浮在之上。这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授之以渔”——加强学生对作品分析感悟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最初路径与第一入口。然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于是,形象的语言,象征的方式(“象”)就成为作家传达审美经验的途径,也成了我们加强学生对作品审美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又一路径与入口。文学就其本质上说是超越语言,超越形象最终走向审美的艺术。所以,弘扬“文学性”,最根本的还是对文学审美属性的讲授。教学中,强调对文学语言的分析,文学之“象”的把握与破译,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借助语言的媒介与“立象”的方法去感受和领悟作家用理智、情感、感知、心理编制的审美经验的世界。因此,回归文学本体,彰显“文学性”教学,不失为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加强学生对作品分析感悟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
  
  三、感受“文学之美”,强化“人文教育”
  
  徐方在《大学人文十四讲》中,从“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三方面对今日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进行了概括,并以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确实让人对如今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现状感到震惊和担忧。所以,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也就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又一热点。学者们在重树崇高理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现代与未来意识,健全人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应该说文学教学在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上述人文教育上确实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文学所独有的人文内涵,就是说文学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不要和其他学科论争,不要放逐属于自己的独有的人文内涵,那么,文学所独有的“人文内涵”是什么呢?
  我认为,强化学生对“文学之美”的感受与领悟是文学在人文教育中所独有的人文内涵与价值。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所独有的或基本的美是语言美、人性美,
  文学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语音方面,还体现在修辞中。诗歌是最能体现语言美的文体,其他文体虽不像诗歌那样明显,但优秀的作品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的语言美更进一步的审美属性是人性美,即对人——“自我之谜”的想象与体悟。“文学是人学”,文学就是通过对人情、人性的关注与感悟,来破译“自我之谜”的,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母题,所以,“文学的本质直接联系着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想象,在这里,我们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而上升到主体的存在并追问自身为何存在?怎样存在?”在这“上升”与“追问”中,文学完成了对“大写的人”的构建。这种“构建”既表现在“人与自己”、“人与国家”的思考,也表现在“人与世界”的想象。所以,文学对人性的审美,一方面够使学生达到更为深刻的人性深度,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获得“精神成人”的教育,总之,文学的语言美、人性美是文学所独有的人文内涵,文学教学就是要抓住“语言文学”上述审美范畴去弘扬人文精神,强化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不至于和其他学科争抢地盘,不至于放逐属于自己独有的人文内涵;才能使我们的文学教学既立足文学本体,又弘扬了人文精神,强化了人文教育。
  21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学者与教者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更新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这并非意味着上述的改革就一步到位,尽善尽美了。事实上,还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与完善,以此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本文为2007—2008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中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