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作者:梁前德 王青林




  摘要:本文以经济管理类教材为例,分析了目前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以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为基本依据,以务实求真、学以致用为价值取向,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
  
  本文立足于教学型大学,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持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
  
  如果我们把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个类型,从人才培养的主体观察,“应用型”的本科生主要由教学型大学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应该以培养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人才为中心,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如果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比喻为一个“金字塔”,并且把这个“金字塔”划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那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金字塔的第四个层次,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今天,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学创”融合的思想素质、务实求真的科学素质、雅俗优选的文化素质、“忍辱负重”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业务能力方面,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由梯度上升的三种能力,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或称一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或称专业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或称创新能力)构成。在这个体系中,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由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微机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所构成;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由经济核算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策划能力所构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是在规范化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拓展,由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所构成。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教材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材建设的目标应决定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建设,就应该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教材建设要在“三个有利于”上下功夫,即要有利于开阔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
  目前,同一课程的教材有许多版本。教材市场的繁荣和竞争,有利于各种教材的推陈出新、有利于提高教材建设的质量,但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应该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教材建设究竟为谁服务、为谁而写、为谁所用?有无层次之分、有无类型之别、有无专业之异?诚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经济管理活动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会有所调整,教材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是,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应该是生源状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不能由教材编写者自由选择。
  
  二、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思想观念与实践距离
  
  1、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习惯思维的障碍,“阳春白雪”的追求,浮躁心理的驱使
  (1)习惯思维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比较注重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教材建设也相应地以理论知识为主,过分看重教材的学术价值和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对知识理论的来源、发展过程一般都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比如,经济管理类的教材,通常花费较大的篇幅对一些应用方法进行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或数学证明,应用的内容比例相对减少,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这种习惯思维有意无意地的影响着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和改革。特别是办学历史较长的部分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2)档次追求阻碍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与改革。教材阐述的学科理论,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并不是越专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应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服务于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是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档次追求应该与教材的类型相适宜。
  (3)浮躁心理阻碍应用型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由于各种非教学因素的利益驱动,出现了部分教师在教材建设上无视服务对象、忽视目标要求,或为了晋升职称、或为了经济利益,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内容上东拼西凑、照抄照搬,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有的甚至错字连篇。笔者曾翻阅过一本正式出版的教材,除了抄袭有关教材的内容以外,其中有一章的内容颇值得研究,前后使用的例证有矛盾,数据不吻合,这种粗制滥造的教材不仅毫无质量可言,更是严重损害了学生利益。
  
  2、实践距离主要表现为例证时代性不强,案例完整性不够,虚实融合度不优
  (1)例证不能与时俱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有的教材内容还是老一套,有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在阐述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时还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痕迹。如果不能以与时俱进的态度选择例证来阐述理论,不仅徒劳无益,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把学生引入歧途。
  (2)科学完整的案例少见。运用教学案例阐述基本理论,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一般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陈述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有的教材案例对事实的陈述比较完整,解决问题的结果也比较清楚:但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有的甚至忽略了这一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教材,应该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显然,教学案例的这一缺陷是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案例来源于实践、忠实于实践,但不是事实的简单搬家,而应该对实践过程有一个科学的描述和归纳,尽可能反映其本质特征或规律。然而,在有的教材中教学案例只是某一社会实践过程的转移,没有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性,其典型性值得怀疑,学生学后很难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虚实内容的结合不佳。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教材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更应该突出这一点。就课程性质而言,如果从总体上把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两部分,那么,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绝大部分都应该属于应用类课程,这类教材显然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两者的结合中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当前教材编写的问题是,断章取义的虚实结合、机械式的粘贴验证,从不可分裂的事物中截取一段,对某一理论或某一方法进行说明。例如,有的教材阐述某类经济预测方法时要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连贯和类推的原则),但在举例时既没有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