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作者:梁前德 王青林

方面的分析,也没有这方面的交代,只是介绍其机械操作过程和数字运算。试想,这样的教材连完整的方法应用过程都没有,还能谈得上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务实求真、学以致用
  
  1、以认知规律为主线,构筑教材框架
  教材建设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恰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材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学生原有知识和本课程的纵向关系,既不能使课程内容与原有知识大量重复,也不能使原有知识与本课程的知识脱节;二是相关课程之间的横向关系,按照学科内容的归宿、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状况,合理安排教材的内容。在大众化教育快速发展的现阶段,要特别注意教材建设尽可能与大学生的现有认知状况相适应,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筑教材框架,不能过分追求知识的“新”与“深”。
  
  2、以实践价值为尺度,剪裁学科内容
  任何教材都有相应的学科理论支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社会实践,即把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用学科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学科理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这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以实践价值为尺度选择学科内容。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有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们应该根据各门课程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其实践价值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并把典型案例融入学科理论之中,适当弱化纯学术研究性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实践价值,并不局限于解决某一局部问题或当前工作有效的理论,也不局限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发展有益、终身管用的理论。这里的关键是“度”的把握。
  
  3、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活化基础理论
  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教材编写必须活化基础理论、强化实践中的运用。教材编写必须贴近现实,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闪光。用适宜的理论解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思维,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源于实践;理论不是无用的,它指导着实践。活化基础理论既是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须。
  
  4、以目标要求为指南,凸显时代特征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和运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问世,新的政策、制度不断出台。因此,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建设既不能片面追求其稳定性、无视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也不能刻意追求其新颖性、把各种新内容都纳入教材之中,而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发展的新颖性为前提、以长效的实用性为标准,在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介绍和阐述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当中的理论与实践,将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发展方向、或带有规律性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纳入教材建设之中,以此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与时代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保持一致。
  
  5、以洋为中用为准则,开阔学生视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经济管理类的教材时,一定要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引进和吸收外国同类教材中的先进内容、先进方法,引进和吸收国际事务交往和经营活动中的先进经验、通行做法和典型案例,将那些带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纳入教材之中,为我所用。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各国的教材编写除了应该遵循共性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外,都应该与自己的国情相适应,既要考虑经济运行的社会环境,也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在引进国外教材内容和国际事务交往和经营活动中的某些做法时,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应中国的国情,是否能在社会交往和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要把国际化的意识融入本土化的国情之中。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启发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但切忌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把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内容硬是塞进教材之中。
  
  6、以学生本位为原则,增强教材可学性
  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体现学生本位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科方法的应用、教材体系的构架、教学案例的组织等方面,都要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结构。把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接受程度放到重要位置,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自学,尽可能高效率地吸收教材内容,把外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教材编写中还应该体现弹性原则,除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即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该给少数学生特别是那些优秀学生或对某一课程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在知识结构的组织上,根据课程特点可适当安排选学的有关内容。这也是学生本位的一个重要体现。教材是“学”的,也是“讲”的,我们提倡“以学生本位为原则”,并不排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责任编辑 张冬梅]

[1]